人民網
人民網>>知識產權>>首頁滾動

技術迭代打開無限想象力(人民觀點)

——回答好媒體融合發展的時代課題④

本報評論部
2019年02月01日08:1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技術迭代打開無限想象力(人民觀點)

日新月異的技術突破開拓著媒體的邊界,正是媒體格局變化的動力引擎

媒體不僅應該是信息傳播、新聞生產的最前沿,更應該是運用先進技術的最前沿

技術提升效率、拓展能力,而媒體人則應該實現媒體對於社會的公共價值

前段時間,中國首個人工智能主播上崗了。這位“主持人”不僅和真人一樣會播報新聞,而且不知疲倦、永不休息,還能夠在播出中收集更多數據完成自我演化。人們在為人工智能主播的“酷炫”點贊時,也產生了對未來的思考: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將把我們的媒體帶向何方?

著名學者麥克盧漢曾說“媒介即訊息”,幾乎每次重大科技突破都會深刻改變媒介形態和輿論生態。從大數據到寫稿機器人,從手機直播到短視頻,從虛擬現實到增強現實……技術迭代打開了媒體形態變化的無限想象力,既有格局在重組,不可能正在變成可能。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提出的,全媒體不斷發展,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可以說,日新月異的技術突破,以永不停息的創新熱情開拓媒體的邊界,正是媒體格局變化的動力引擎。

目前,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人工智能是一項戰略性技術,具有很強的“頭雁效應”。當人與人相連已成常態,未來通過人工智能,把人與物、人與服務連接,或將形成一個“萬物互聯”的嶄新形態,這同樣是媒體融合要面對的技術環境。習近平總書記要求,要探索將人工智能運用在新聞採集、生產、分發、接收、反饋中,全面提高輿論引導能力。不僅是人工智能,從無人機、大數據到雲計算、區塊鏈等,都可以成為“大媒體技術”,綜合應用於信息的生產、分發各個環節。面對全媒體時代,媒體不僅應該是信息傳播、新聞生產的最前沿,更應該是運用先進技術的最前沿。

在擁抱技術新藍海之時,媒體尤需注意的,是“內容”與“技術”的關系問題。這涉及媒體的立身之本,更關乎媒體的使命責任。縱觀媒體變革,新技術和新內容的結合,一直就是趨勢:影音技術的發展,催生廣播、電視的內容﹔網絡技術的發展,讓各種表現形態可以任意組合成融產品。看未來,人工智能或許能讓記者拋棄簡單重復的勞動,VR、AR技術帶來的是沉浸式的傳播場景……但隻有把握住內容這個根本,媒體才能稱之為媒體。技術提升效率、拓展能力,而媒體人則應該實現媒體對於社會的公共價值﹔不僅要探究真相、表達觀點、傳遞價值,更要學會使用技術、理解技術、駕馭技術,才能讓新技術的使用真正成為媒體新的生長點。

也要看到,新技術代表媒體融合的先進生產力,它改變的不只是新聞生產方式和信息傳播方式,更是媒體的組織形態、管理結構和運作機制。正因如此,要用新技術推動媒體融合,傳統媒體不僅需要對技術變化有足夠的敏感,更需要在體制機制變革上保持足夠的靈活性。比如說流程再造,全媒體時代的新聞生產包含了文字、圖片、音視頻等元素,如何能夠更好實現跨部門合作?比如說人才培養,“拿起筆會寫,拿起攝像頭會攝,拿起話筒會講”,這樣的全能記者已是難能可貴,而數據分析、虛擬現實等新技術將會對記者提出更高能力要求,如何打造與全媒體時代相適應的人才隊伍?實現信息內容、技術應用、平台終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質變,放大一體效能,才能把媒體融合向縱深推進。

從“口與耳”“鉛與火”,到“光與電”“數與網”,每一次傳播革命,都極大拓展了人類的認知邊界,對人類社會生活產生了深刻影響。英國歷史學者麥考萊說過:“一個浪頭也許很快會平息,然而潮流卻永遠不會停止。”全媒體時代,媒體融合大潮已起,媒體必須起身應戰,順勢而行。擁抱新技術,就是在擁抱未來的可能性﹔運用新技術,就可以創造出媒體融合的中國樣本。

(本系列評論到此結束)

(責編:龔霏菲、王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