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知識產權>>首頁滾動

2019年,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有望取得突破——

科技創新讓生活更精彩(科技視點)

2019年01月28日08:0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科技創新讓生活更精彩(科技視點)

1月23日,山東青島洛陽路第一小學的學生在科技冬令營參加機器人對抗賽。

王海濱攝(人民視覺)

測試中的自動駕駛汽車。

董海軍攝

5.5英寸柔性屏。

京東方科技集團供圖

世界因科技更多彩,生活因科技更豐富。日新月異的科技進步,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方式改變著世界,影響著你我的生活,許多科幻電影裡的橋段已成為現實:可穿戴設備讓衣著更具“未來感”,智慧餐廳裡的美食更帶“科技范兒”,物聯網家電使生活更便利……越來越多的新技術、新產品走出實驗室,飛入尋常百姓家。

2019年,可能改變生活的“黑科技”有哪些?近期,記者現場體驗了部分“黑科技”,在此與大家一起分享。

自動駕駛很舒服

自動駕駛汽車能夠感知環境信息、優化行駛路線,帶來更加安全平穩的出行體驗

現實中的自動駕駛汽車長什麼樣?乘坐起來舒適性、安全性怎麼樣?在位於北京西五環外的一處自動駕駛汽車測試路段上,記者全程體驗了一番。

眼前停著的自動駕駛汽車,除了車頂上多了一頂高速旋轉的“帽子”之外,外觀和內飾看起來與普通汽車沒啥差別。記者被安排在副駕駛的位置,一名測試輔助人員坐在主駕位置。

車子啟動。開始的一小段路還是人工駕駛。大概兩分鐘后,坐在后排的騰訊自動駕駛高級經理向南提醒我,已經切換到自動駕駛狀態。記者趕緊看身旁的駕駛員,他的雙手已經離開了方向盤,雙腳也沒有踩油門和剎車,汽車真的是“自己走”了。

向南告訴記者,隻需提前輸入目的地,自動駕駛汽車就能自動順暢地完成一系列動作,如轉彎、調頭、並線、剎車等,並與前方車輛隨時保持適當車距。

完成這一系列駕駛動作,全靠車上的“眼睛”和“大腦”。其中,“眼睛”是傳感器,主要由激光雷達和攝像頭組成。向南告訴我:“車頂旋轉的‘帽子’是64線激光雷達,每秒能掃描周邊120米的距離,能360度感知路上物體的遠近深淺。還有3組250萬像素的攝像頭,有效成像距離為200米,比人眼精確得多。”

“大腦”則是自動駕駛汽車的核心技術,能根據實時感知的環境信息和高精度地圖,預測周邊車輛與行人的行為和意圖。相比普通汽車,自動駕駛汽車能規劃出更優路線,感知車距,提高道路使用效率。向南說:“遇到緊急情況時,自動駕駛汽車的剎車反應也很快。”

根據相關國際組織對自動駕駛的評級,自動駕駛可分為L0—L5六個階段。目前,世界上主流的汽車產品大多處於L3級別,L3級別智能汽車在大部分情況下可以不需要人工干預,但必須時刻准備在自動駕駛系統無法繼續時切換到人工駕駛。而L5級別的自動駕駛,能夠通過傳感器、雷達、影像、環境數據分析等實現完全自主的區域控制,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動駕駛。向南說:“我們現在乘坐的這輛自動駕駛汽車是L4級別的。不過現在還在測試階段,真正進入實用化產品階段還需要一段時間。”

不知不覺,5公裡的測試路段已經走完了,用時15分鐘左右。整個過程中記者感到很舒適和平穩,和平常坐車並沒有什麼不同。

當前,自動駕駛汽車的發展仍然處於初期,技術等各方面還有待完善。因此,自動駕駛汽車要真正達到成熟推廣,可能需要一定時間。同時,技術成熟之后還要解決立法等問題,公眾接受自動駕駛也需要一個過程。可以預見的是,自動駕駛是未來汽車的發展方向,是具有重大影響的交通變革,必將深刻改變我們的生活。

營養美食可打印

把3D打印技術和精准營養系統引入食品領域,可滿足消費者差異化、個性化的營養健康需求

佩戴生物傳感器,健康、營養等數據實時傳輸到雲平台,集成智能化控制系統,對人體進行健康診斷,匹配營養方案。上班時隻要輕輕點擊手機遠程控制,家裡的3D打印智慧廚房就會立刻啟動。回到家以后,一套為個人定制的美味餐食已經“打印”完畢,每位家庭成員的餐食都符合各自的營養健康需求……

這是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所所長戴小楓為我們描繪未來有望成為現實的營養美食3D打印場景。近日,記者來到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所國家精准營養與食品3D打印先進制造研究中心,探訪這一新技術。

實驗室裡,一名科研人員正在使用3D打印機,緩緩地打印出一個有卡通圖案的煎餅。旁邊的實驗桌上堆滿了形態各異的立體小動物形狀食品。實驗室的另一側,擺放著各種各樣的體檢設備。

在科研人員的帶領下,記者先做了個簡單體檢,採集無創血糖、血壓、血脂、尿酸、血氧、骨質疏鬆、動脈硬化等指標。科研人員介紹,人體營養健康數據已經實時上傳至雲端。果然,不一會兒,記者就拿到了自己的健康與營養診斷報告。

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張良博士告訴記者,這份個性化健康與營養診斷報告的數據經智能決策專家系統處理后,指令傳回3D打印機,就能打印符合實時營養健康需求的精准餐食。餐食中的營養元素甚至能精確到標准劑量,比如缺多少毫克鈣、多少毫升水等。

記者拿起一小塊煎餅嘗了一口,非常香甜,煎餅上的不同顏色代表不同營養元素,讓人一目了然。張良博士介紹,這些嘗試目前還處在實驗階段,他們正在與醫務人員溝通合作,針對特殊人群做示范,獲取肥胖症、糖尿病人、高血壓等患者的健康和營養數據,讓他們食用精准營養3D打印食品,監測健康和營養變化,成熟后再逐步把應用推向大眾。

我國居民慢性病多發,膳食營養不科學不均衡是重要原因,也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把3D打印技術引入食品領域,能夠幫助構建從原料到產品的精准營養3D打印食品生產系統,滿足消費者差異化、個性化的精准營養與健康需求。

戴小楓介紹,2019年他們將繼續完善精准營養智能制造3D打印技術,推進人體健康和營養大數據庫建設,加強智能可穿戴設備的研發,通過多方共同努力,助力實現“健康中國”的目標。

盲人也能“看”世界

人工智能與醫療深度融合,已用於智能問診、醫療影像輔助診斷、疾病風險預測等醫療服務

有沒有一種方式,能夠幫助盲人或一些嚴重的弱視患者“看”世界?

維看科技的研發人員向記者展示了一款助視器,從外形上看,它像一個黑色的頭環,前部嵌有攝像頭,與之相連的是一個舌顯示器。記者戴上助視器,閉上眼睛,把舌顯示器輕放在舌頭上。一開始沒有特別的知覺,不一會兒,就感到舌部有可樂氣泡爆破般的輕微刺激感。

培訓師把一個足球放在記者眼前,指導記者如何去辨認。在舌顯示器的刺激下,記者隱隱感到舌頭上似乎有一個圓形的圖案。記者又嘗試觀察周邊其他的物體,當面對一張桌子時,舌部又感受到明顯的刺激,好像感知到不太規則但近似桌子的圖像。

這個智能設備如何幫助盲人“看”世界?原來,人可以通過大腦感知世界,助視器上的舌顯示器充當大腦和外界捕獲信息的中樞。當記者戴著助視器觀察物體時,設備前方的數字攝像頭捕捉視覺信息,同時將獲取的影像通過特定的算法轉化為一種脈沖信息,並傳送到舌顯示器,它再將觸覺信息傳入大腦,最終加工成視知覺信息。科研人員介紹,通過培訓,盲人能夠根據舌顯示器上的觸覺圖案感知物體形狀、大小、位置和運動,進而強化成潛意識行為,最終幫助盲人用大腦“看清”世界。

這只是近年來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醫療領域應用的一個縮影。在志諾維思(北京)基因科技有限公司的實驗室,科研人員把病理影像資料輸入計算機,短短數秒后就會在影像上標注出病灶,甚至還能生成初步的結構化報告。這就是近年來興起的“機器讀片”。

研發人員告訴記者,近年來,人工智能與醫療的深度融合,已經滲透到智能問診、醫療影像輔助診斷、疾病風險預測等醫療服務的多個環節。

人工智能專家表示,2019年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的應用場景將更加豐富,有望加速融入臨床輔助診療、智能健康管理、醫院智能管理等方面。同時,智慧醫療要更好落地,還需界定算法責任,做好醫學數據標識以及上下游協調等工作,讓智慧醫療惠及更多百姓。

手機屏幕可折疊

柔性屏將改變手機、電腦等終端的人機交互方式,並讓更多的智能場景加速落地

你見過能被風吹起的輕薄柔性屏嗎?

在京東方科技集團的展廳裡,記者面前的一片柔性AMOLED(有源矩陣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屏就在微風的吹拂下“翩翩起舞”。作為新型半導體顯示技術之一,這一柔性顯示屏以柔性基板代替了傳統的玻璃基板,並採用可主動發光的有機材料以及柔性封裝技術,顛覆了原有剛性的顯示產品形態,帶來全新的屏幕交互體驗。

隨著電子設備的普及,“顯示”已無處不在,各種各樣的電子屏幕正不斷嵌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傳統的電視、電腦、手機等液晶顯示屏以玻璃為基板材料,再加上三極管陣列、液晶或發光層等各種功能層或部件,還需要背光源等,不僅厚度降不下來,還會造成屏幕易碎等問題。與之相比,柔性屏使用柔性基板材料,可實現彎曲、折疊、卷曲等形態,不僅讓電子設備“體態”更輕盈,形態更多樣,還能降低功耗,提升產品的續航能力和耐用度。目前,一款柔性AMOLED平板電腦,可以彎折超過20萬次。

記者隻用兩個手指,就能輕鬆夾起一片柔性屏樣品,拿在手中也感覺十分輕便,可以對折、彎曲。別看它顯得“弱不禁風”,在亮度、清晰度和對比度方面的表現卻十分出色。

柔性屏的問世和推廣應用,不僅拓展了屏幕的“邊界”,也給市場和用戶帶來巨大的想象空間。柔性屏與多點觸控、屏下指紋識別、屏下發聲、手勢識別等技術的融合,將改變智能終端產品的人機交互方式。

近年來,柔性顯示技術備受關注。其中,智能手機對柔性顯示屏需求增長加快,多家手機廠商有望於2019年推出柔性屏手機﹔同時,柔性屏在可折疊筆記本電腦、可穿戴設備、高端車載顯示等領域也具有廣闊的應用空間。

(本報記者吳月輝、劉詩瑤、喻思南、谷業凱、蔣建科)

(責編:龔霏菲、王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