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科技支撐行動日前啟動 讓核心技術不再“卡脖子”
山東青島市即墨區為鄉村制定個性化發展方案,從產業、旅游和文化等不同領域撬動村庄和農民增收。圖為青島市即墨區靈山鎮打造的“玫瑰小鎮”。 (新華社發)
廣西河池市宜州區大力推動桑蠶產業轉型升級,成為惠民增收、鄉村振興的主導產業。圖為工人在河池市宜州區一家絲綢生產企業的車間工作。
新華社記者 周 華攝
鄉村振興科技支撐行動正式實施,著力突破制約農業創新力的“卡脖子”技術,強化新品種培育、新產品新裝備研發、新技術新模式應用,支持區域性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從而加快科技與農業農村深度融合,構建農業農村科技創新體系
日前,農業農村部宣布啟動實施鄉村振興科技支撐行動,將調整科技創新方向,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加強高水平科技成果供給,加快科技與農業農村的深度融合,構建農業農村科技創新體系,力爭通過一段時間努力,農業農村科技創新整體實力進入世界前列。在農業加快轉型的背景下,如何聚集優勢農業科技創新資源,怎樣強化農村科技成果供給,調動科研人員的創新積極性?就這些問題,經濟日報記者進行了採訪。
加強協同創新
目前,我國農業科技創新力量不可謂不強大,但依然有瓶頸。當前,農業農村部所屬農業科研機構有62個,中國科學院系統涉農科研院所有20多個,其他涉農部門行業科研機構有10多個,省級農業科研機構有436個,地市級農業科研機構有565個,還有獨立設置的高等農林院校39所,構成了農業科技創新的主力。近年來,盡管在農業基礎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但在以基因組學為代表的現代農業生物技術,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前沿農業智能技術,以新能源、新材料為代表的低碳循環農業技術等方面還存在短板。
為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首先要強化頂層設計,最大范圍內集聚科研單位的創新資源,共同研發先進科技。對此,山東省農科院以農業科技創新工程為抓手,統籌各級農科資源,實現科技攻關“大協作”。該院與中國農科院等進行合作,實施“品牌農產品”“綠色生產”“智慧農業”3個重大協同創新任務。山東省農科院黨委書記周林告訴記者,這是全國首個省級農業科技創新工程,山東省財政每年穩定支持6000萬元,現已推動全省農業科技貢獻率達61.8%。
為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還要發揮企業優勢,系統開展技術協同創新,形成經濟可行、效益顯著的綜合技術解決方案。數據顯示,除了眾多農業科研教學單位,我國還有6800余家涉農高新技術企業,其中,40多個企業已建成國家和部重點實驗室,88個已成為育繁推一體化種業企業。
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中國農科院院長唐華俊表示,在原始創新方面,要以中央級農業科研單位和高校為主,以重大專項、重點研發計劃、創新工程等為抓手,發揮在人才、經費、平台等方面的優勢,形成“大兵團作戰”,推動跨學科、跨領域的協同創新,在更多領域全球領跑。在瓶頸技術方面,要以各級農業高校和科技創新型企業為主,特別是在種業、投入品、大型農機裝備等市場化程度較高的領域,鼓勵以企業為主,整合高校院所的力量,組建創新聯合體,加快研發產得優、賣得好的產品。
實現成果落地
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離不開基層技術推廣。“科研院所人力物力有限,如何放大科技推廣能力?”小麥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振東始終在思考這一問題。在不斷探索中,專家們找到了答案:通過“科技小院”、產業技術體系等,建立起“農科專家—基層農技員—新型經營主體/新型職業農民—農民”科技推廣服務體系。
許多科研人員都記得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張福鎖院士2016年9月份在頂級學術雜志《自然》發表的論文《“科技小院”讓中國農民實現增產增效》,把中國“科技小院”的故事傳播到世界各地。中國農業大學副校長龔元石介紹,學校現已在全國建立了121個“科技小院”,覆蓋45種作物,示范面積上千萬畝,培訓農民20多萬人次。
除了“科技小院”模式,農業農村部、財政部等還實施了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河南省農科院依托花生產業技術體系,在正陽縣開展花生產業全鏈條科技創新,在縣域內實現了花生品種、栽培模式、產品開發等新技術的全覆蓋,推動了花生產業的轉型。
唐華俊表示,要切實轉變科研評價導向,由“重論文、重獎勵”轉為“重應用、重貢獻”,突出研究創新度、產業關聯度和發展貢獻度,“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成果送進農民家”。要調整轉變科技創新方向,圍繞產業鏈配置創新鏈,由單純強調技術先進性提升,轉變到實現技術先進性、經濟可行性、農民操作性的統一。
激發科研熱情
“以前,科研人員還存在‘吃大鍋飯’的想法,創新積極性不高,更面臨著人才流失的壓力﹔科研成果權益比例改革后,科研氣氛得到明顯改善,大家瞄准產業搞科研的干勁兒更足了,如今非但沒有科研人員想走,反而還引來了4名海外人才。”談到種業科研成果權益比例改革帶來的變化,中國水稻研究所副所長錢前表示。水稻所是該項改革的4家試點單位之一,該所採取提高課題組成果轉化收益留存比例、鼓勵科研人員到企業兼職、提高基礎研究人員收入水平等多種具體措施,逐步建設完善新型科研管理體系。
江蘇省農科院對科研人員延長考核周期,以3年為一個周期進行個性化目標考核,讓科技人員可以潛心研究,避免急功近利。該院院長易中懿說,院裡注重高質量成果產出導向,不再追求總量,而是強調代表性成果在實際中的應用、在轉化中的收益、在同行中的評價,引導科技成果供給由“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同時“放活”科技人員,鼓勵他們到鄉村創新創業,在職稱評聘、職務晉升、績效獎勵方面給予認可和支持。
去年以來,國家大力支持區域性現代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按照打造“農業硅谷”的思路,引導地方政府政策傾斜和項目投入,推動創新要素集聚、關鍵技術集成、優勢產業集群。目前,江蘇南京、山西太谷、四川成都、廣東廣州啟動建設了農業科創中心。今后還將重點在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現代農業示范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等,打造1000個鄉村振興科技引領示范村鎮。
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司長廖西元說,要創新科技體制機制,調動各方面力量參與支撐行動,激發廣大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引導鼓勵科技人員到村鎮做科研創新。鼓勵科技人員兼職兼薪、分享股權期權、領辦創辦企業,充分享受成果權益分配等政策。構建企業出題、專家開方、協同創新、利益共享等機制,變“研學產”為“產學研”,依托農業科技創新聯盟、產業技術體系、科創中心、產業園區等平台載體,集中力量攻克科技難題和產業瓶頸。(喬金亮)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