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飛機修出93項國家專利 劉明德將傳承融入細節
劉明德向年輕員工傳授經驗
致敬新時代奮斗者
金羊網記者 周聰 實習記者 江文華
在廣州有這麼一雙手,它打破了國外技術壁壘,筑起中國飛機附件維修口碑﹔修理了無數個飛機零件,確保飛機在天空翱翔﹔聚攏了一大批人才,獲得國家專利93項……這雙手的主人,正是廣州飛機維修工程有限公司附件業務中心總監、工程師劉明德。
在劉明德看來,做好飛機維修工作,靠的是合作,靠的是手藝,靠的是“精益求精,追求極致”。
工作強迫症“患者”
1985年,剛畢業的劉明德來到廣州飛機維修工程有限公司的前身——廣州航修廠,從事飛機附件維修工作。彼時的航修廠,維修能力遠不及國外先進維修企業,隻能眼睜睜地看著國家花費大量資金,將飛機送到國外進行深度檢修。
為提高飛機維修保障能力,1989年10月,民航廣州管理局與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國際航空服務公司、香港和記黃埔(中國)有限公司簽訂合資協議,成立廣州飛機維修工程有限公司。
國內無技術,國外也不給,劉明德與同事們隻能硬著頭皮上。一頭扎在維修工作上,日夜奮戰。修好與否無參照標准,劉明德和同事就將維修完畢的部件裝上飛機測試,有問題再拆下來,反反復復。熟練掌握維修技術后,他就鑽研如何延長附件使用期限。他對維修特別挑剔,“把每次取得的突破作為原點,繼續突破,不斷給自己施壓,讓自己做到極致。”
然而,生活中的劉明德卻沒有強迫症,“家裡管得少”“昨天的事也很快忘記”。
“他太努力了!”附件業務中心副總工程師李輝憲這樣評價劉明德。他的努力也得到了回報。2016年,以改革傳統附件維修生產模式為理念,“GAMECO劉明德勞模(高技能人才)創新工作室”挂牌成立。截至目前,工作室研發項目共獲批國家專利93項,其中發明專利21項,實用新型專利72項。
廣州飛機維修工程有限公司主要為南航服務,但劉明德名聲在外,國內其他航空公司也紛紛向其尋求幫助。
創新維修模式
有了劉明德等人的 “妙手”,南航的飛機不必去國外維修,飛機附件也打上了“中國維修”的烙印。
近年來,飛機數量不斷增加,擴大了對維修人員的需求。1998年,南航飛機數量突破100架,2007年達300架,2018年超過800架。“挑剔”的劉明德認識到,增加人力不是最優方案。他與同事提出“智能維修”概念,試圖用機械代替人工。
這兩年,劉明德團隊正在開發“小電視快速檢測系統”,試圖用機械手取代人力,對飛機小屏幕進行檢測維修。“以前需要10個人,現在隻需要1個人操作機械手就行了。”劉明德介紹。
據統計,較傳統工作模式,劉明德工作室2016年獲批的創新項目可以節約有效工時10258小時/年。
在此基礎上,劉明德團隊還打算建立附件維修智能廠房,致力於新廠房搬遷規劃與工業4.0科技創新項目相結合。據了解,廣州飛機維修工程有限公司將在廣州市花都區建設全新的附件修理中心,佔地面積5.4萬平方米。建成后,該中心將是最先進的飛機附件維修車間。
將傳承融入細節
劉明德鑽研飛機附件維修30余年,今年已有53歲,到了考慮技藝傳承與退休生活的階段。
但在他本人看來,技藝傳承並不需要單獨考慮,“它是一種自然傳承。”劉明德說,公司有良好的培訓體系,師徒制延續至今,且每個人都會把自己的經驗總結在培訓中分享。“這樣一代一代傳下來,隻能越來越優秀,不用擔心退休或離職對傳承的影響。”
“劉總是我師父的師父。”氣動車間主任、工程師徐曉亭這樣評價劉明德,“很多工裝設計、維修方法,都是劉總去國外參觀回來后親自設計的。我們把它傳承下來,對此改進,慢慢積累起經驗。”
徐曉亭的工位上,還留有劉明德手繪的圖紙,一張是拔具,一張是壓棒,其中一張是劉明德1997年畫的,距今已有20余年。“尺寸非常標准,我們沒有必要改,就用到現在。” 徐曉亭說。
對此,劉明德笑笑,說自己已經忘記了。他看著年輕人,靠著椅背,雙手放鬆:“他們更聰明,更優秀,會比我干得好。”“我現在就是要把新的維修中心建好,退休就退休了,我要享受該有的退休生活……”(周聰 江文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