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知識產權>>首頁滾動

李海鷹:音樂創作與保護同等重要

2019年01月14日08:38 | 來源:中國知識產權報
小字號
原標題:李海鷹:音樂創作與保護同等重要

編者按:李海鷹,著名詞曲作家,曾創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音樂作品,如電視藝術片《大地情語》的插曲《彎彎的月亮》、電視劇《外來妹》的主題歌《我不想說》、電視劇《一路黃昏》的主題歌《走四方》等。在這些作品中,他集作詞、作曲、編曲於一身,曾獲得“五個一工程”“文華音樂獎”等百余項獎項。中國知識產權報記者對他進行了專訪,一起來看看。

“遙遠的夜空,有一個彎彎的月亮,彎彎的月亮下面,是那彎彎的小橋……”在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李海鷹創作的這首《彎彎的月亮》曾經風靡全國。時至今日,這首歌以優美的曲調、旋律和豐富的內涵仍能打動很多歌迷。

1954年出生在廣東省廣州市的李海鷹,創作了大量經典流行歌曲,如《彎彎的月亮》《我不想說》《走四方》《七子之歌》《愛如空氣》等,這些歌曲幾乎家喻戶曉,他也被譽為國內最出色的當代詞曲作家之一,曾獲“文華音樂獎”“五個一工程獎”等音樂創作獎百余項,還多次擔任中央電視台春節晚會音樂總監,2010年第16屆廣州亞運會開閉幕式音樂總監,並擔任羅馬尼亞第十屆國際金鹿流行音樂節、哈薩克斯坦第十屆亞洲之聲音樂節以及美國國際天才兒童藝術節評委等。

除了出色的創作才華外,李海鷹還一直關注音樂產業的版權保護和產業發展,尤其是近年來,在一些大型音樂版權論壇或研討會上,總能看到他的身影。他與法官、學者、律師等專業人士共同探討如何保護音樂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如何打擊網絡侵權盜版等,被不少媒體稱為“維權斗士”。

在李海鷹走上音樂創作道路的時候,我國著作權法尚未出台,公眾的版權意識很薄弱。隨著近年來國家大力普及著作權法,加大對侵權盜版的打擊力度,國內的版權環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李海鷹在接受中國知識產權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改革開放40余年來,在音樂這條產業鏈上,保護版權已經成了大家的一個共識,但怎麼保護,推動創作繁榮,形成良性生態,還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走上音樂道路

與不少音樂人出生在從事音樂工作的家庭不同,李海鷹的父母都不是音樂人,但這並不妨礙他對音樂的喜愛。小時候,父親很喜歡聽粵劇,李海鷹也跟著天天聽,這是他最早對音樂的接觸。

李海鷹15歲的時候,母親給他買了一把秦琴,也就是類似於中阮的一種樂器,他在樓道裡用撥片撥,嘴裡哼著胡謅的廣東小調。這一哼,吸引了住在樓上的一位上海工程師。工程師看了一眼李海鷹撥弦,說“這琴不高級,小提琴才高級”。然后,工程師把秦琴放到了李海鷹的肩上,拿了把木尺遞給李海鷹,說“在琴弦上來回鋸,用不著撥”。這啟蒙了李海鷹學習小提琴。一年之后,16歲的李海鷹作為全校惟一會五線譜和小提琴的人考進了廣州粵劇團。

1985年,廣州舉辦了內地原創流行音樂的第一場大獎賽——“‘紅棉杯’新歌新風新人大獎賽”,其中,由李海鷹作曲、陳小奇作詞的《黃昏的海灘》以並列第一名的成績獲得“羊城十大新歌”稱號,不少人通過這首歌認識了李海鷹。一年后,由李海鷹作曲、陳小奇作詞的《夢江南》受到人們追捧,李海鷹為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但真正讓李海鷹聲名鵲起的還要數《彎彎的月亮》。

打磨音樂精品

創作於1989年的《彎彎的月亮》是電視藝術片《大地情語》的插曲,描繪了疍家人(廣東水上居民的一個統稱)水上生活的場景,詞曲作者均為李海鷹。這首歌曲的創作和李海鷹的父親有關。當時,李海鷹的父親是黃埔造船廠的副廠長,需要經常坐造船廠的輪船過江,但輪船的過江時間是固定的,如果錯過了隻能坐小船。這種雙槳的小船通常能坐幾個人,由一個用背帶背著孩子的疍家婦女劃著過江。這種場景一直縈繞在李海鷹的腦海,始終揮之不去,再結合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發展迅速,原來的田園風光正在經歷滄海桑田。這讓李海鷹產生了創作《彎彎的月亮》的念頭,遂即用了不到半個小時便創作出了這首歌曲。

進入到上世紀90年代,李海鷹再接再厲,他又推出了諸多音樂精品,尤以《七子之歌》傳唱度最高。1997年,李海鷹收到中央電視台大型專題片《澳門歲月》的作曲邀約,邀請他為聞一多先生1925年創作的詩歌《七子之歌·澳門》譜曲。李海鷹欣然同意,因為他與澳門有著很深的淵源:他的家鄉過去叫香山縣,地域范圍包括了現在的珠海和澳門,而且之前他也去過澳門,再加上兩地說的都是粵語,聽得也是粵劇等,文化差異很小。從傳真機上收到歌詞的時候雖是傍晚,但李海鷹立刻去新華書店買了一本《聞一多選集》,想看看這首詩最初的樣子。因為這本選集沒有收錄《七子之歌》,他並沒有找到這首詩。李海鷹把收到的歌詞放在鋼琴上,那幾句詩詞一直縈繞在他的腦海。

李海鷹告訴記者:“在聞一多的詩中,他將澳門比作一個孤兒,離開了母親,連自己原本的名字也被改掉。我的創意也跟著聞一多的思路,前面隻用兩個最簡單的音來回轉換,就像缺失母愛的孩子唱著最簡單的童謠﹔中間部分像大海涌起的波浪在呼喚,延續這種渴望母愛的感情。這樣的旋律慢慢浮現在我的腦海中,越來越強烈。”第二天下午,當李海鷹坐到鋼琴前,這首《七子之歌》的曲子便應運而生。1999年12月19日9時,距離澳門正式回歸祖國還有15個小時,中央電視台慶祝澳門回歸48小時直播特別節目開始了。在連續48小時的直播中,這首旋律一直穿插其中,歌詞朗朗上口,輕盈流暢,讓人不自覺地也哼唱起來。2015年,《七子之歌》因其在版權推廣上的卓越表現,獲得世界知識產權組織頒發的創意金獎,這是版權領域全球最高獎項。

2000年至2012年,李海鷹工作的重心轉為為影視劇配樂,曾為電視劇《幸福像花兒一樣》《亮劍》譜曲。比如李海鷹為2005年的電視劇《幸福像花兒一樣》的片尾曲《愛如空氣》譜曲,2008年,該歌曲獲得改革開放30年30首最優秀電視劇歌曲。自2012年在廣州交響樂團推出“鷹交響”之后,李海鷹開始朝著流行交響樂方向發展。2015年6月,李海鷹在北京中山音樂堂舉行了個人作品音樂會。與以往音樂會不同,此次他與中國愛樂樂團合作,通過小提琴等管弦樂器,對其創作的《走四方》《過河》《我不想說》等多首經典流行歌曲進行重新演繹,給觀眾帶來了不一樣的感受。2016年,正值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作為廣東省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系列活動的重頭戲,由李海鷹擔綱主創的“大型交響史詩——我們的孫中山”在中山紀念堂首演,之后又在北京國家大劇院隆重上演,社會反響熱烈。2018年,那索斯唱片公司為此專門出版發行了CD,對李海鷹的能力表示認可,這對主旋律作品而言是非常罕見的。

其實,從《彎彎的月亮》到《七子之歌》,再到《愛如空氣》等,李海鷹的作品風格多樣,橫跨流行、民族與古典等,並且每種曲風都融合得天衣無縫。“音樂創作者創作作品時除了考慮要與時代發展相呼應外,更要學會獨立思考。因為在獨立思考中會產生表達的願望,如果再有一些基本的音樂技能,就能寫出以自己的視角所表達的不一樣的音樂作品。”李海鷹舉例說,音樂人鮑勃·迪倫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用他的音樂作品呈現了美國人許多的生活片段,這不僅幫助他拿了諸多音樂大獎,也讓他斬獲了諾貝爾文學獎。

 推動版權保護

著作權法的全面深入實施,對於維護作者合法權益,激發人民群眾創造熱情,促進作品創作、使用和傳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近年來,國家有關部門等積極普及著作權法,社會尊重版權的意識也得到了提升。

事實上,普及著作權法也是李海鷹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每次綜藝節目制作方聯系我想用我的歌曲,我就普一次法,讓他們知道改編和合理使用是不一樣的,改編必須要經過作者同意。”李海鷹說,這種普法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擅自改編他的作品的現象減少了很多。不僅如此,李海鷹還號召自己的學生學習著作權法。目前,李海鷹任職星海音樂學院流行音樂學院院長。起初,學院並沒有設置知識產權課程,但李海鷹堅持認為,著作權法應成為學院師生必修的課程,因為流行音樂與著作權法聯系尤為緊密,學生既可以用法維權,也可以避免侵權現象的發生。在李海鷹的努力下,學院開設了著作權法課程,讓更多學生認識到了著作權法的重要性。

普法的同時,李海鷹還積極向侵權盜版宣戰,積極發起多起維權訴訟。“音樂人遭遇侵權盜版,不要認為自己力量小,不去維護自己的權益,否則滿大街都是盜版。音樂人一定要站出來積極維權自己的權利,可以向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等專業機構組織尋求幫助。人人都站出來維權,才能形成以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才能激勵音樂原創,產生更多好的音樂作品。”李海鷹呼吁。

雖然我國的版權保護環境得到了很大的好轉,音樂行業涌現出了像李海鷹這樣的知名音樂人主動發起維權訴訟,並贏得訴訟,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音樂行業的維權信心,但是目前主動站出來對侵權盜版說“不”的音樂人還隻佔很小的一部分。李海鷹分析,造成這種現象有多種原因,既有音樂人勢單力薄、維權周期長、維權成本高、取証難、擔心被指蹭熱度的原因,也有侵權者侵權成本低的緣故,更重要的是法院的判賠數額較低,抑制了他們維權的熱情。“有關部門可以參照交通違規懲罰機制,考慮加大對侵權者尤其是重復侵權者的處罰力度,從而形成威懾力,這樣才能有效遏制侵權盜版行為。”李海鷹建議。(侯偉)

(責編:王小艷、王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