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八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關注創新成果知識產權保護——
勇攀科技高峰 激蕩創新熱情
兩位年過八旬的老人走上領獎台,人民大會堂裡響起了經久不息的熱烈掌聲。1月8日上午,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共評選出278個項目和7名科技專家,其中,哈爾濱工業大學劉永坦院士和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工程大學錢七虎院士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向兩位頒獎。
“一位是40載的奉獻,一位是60年的堅守,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兩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的感人事跡,引發了廣大網友的熱議。不難發現,此次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的獲獎項目,大多是科學家們歷經10年、20年,甚至30年時間,長期潛心研究最終形成的創新成果,必須有強有力的知識產權保護。有了知識產權保護就如同給這些成果套上了“金鐘罩”,科學家們的研發熱情也被點燃。
加快構建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服務體系,嚴厲打擊侵權假冒行為,使創新者的合法權益得到切實有力的保護——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會上的講話,鼓舞了在自主創新道路上勇攀高峰的科技工作者們,也再次強調了知識產權保護對推動科技創新發展的重要意義。
我國江西省的朱溪鎢銅礦,擁有世界最大規模的鎢礦儲量。由於地質構造復雜,尤其面對地表下3000米深度的精細勘探要求,常用的CSAMT法等,紛紛失效。由中南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何繼善創立的大深度高精度廣域電磁勘探技術與裝備介入后,就獲得了該礦區范圍內3000米深度電阻率的精細分布,首次清晰地揭示了深部控岩控礦構造,為后續勘探提供了科學依據。該裝備獲得了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這也是國土資源領域首次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我從事的地球物理探測,就好比給地球做‘CT’。”何繼善說,幾十年來,他運用各種探測法和儀器獲取相關信息數據,判斷地下深處是否儲藏珍貴的寶藏。獲獎設備擁有3件發明專利,也讓這位耄耋之年仍奮斗在科研前線的老人心裡多了塊“壓艙石”。
此次獲獎項目中,知識產權運用帶來顯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成為一大特點。由中南大學等單位完成的“基於硫磷混酸協同浸出的鎢冶煉新技術”項目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該項目負責人、中南大學冶金學院副院長趙中偉說:“近年來,我們的項目團隊在鎢冶煉新工藝方面不斷創新,實現了鎢冶煉生產的高效、經濟、環保。”他介紹,該成果擁有中國發明專利12件,通過《專利合作條約》(PCT)途徑提交的國際專利申請1件,並獲美國、俄羅斯、德國、加拿大四國授權。目前,該技術已在廈門鎢業等公司進行應用,產品指標達到了國標最高標准,生產成本降低30%以上。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如今,越來越多的企業登上了國家科學技術獎的舞台。重型商用車是國民經濟建設和國防事業的重要裝備,由發動機、變速器和車橋組成的動力總成被稱為商用車的“心臟”。濰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完成的“重型商用車動力總成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得知獲獎,濰柴動力董事長譚旭光欣喜之情溢於言表:“該項目徹底改變了我國缺少重型動力總成核心技術的被動局面,重構了中國重卡行業的市場格局,因為濰柴動力掌握了動力總成的核心技術,現在國內自主品牌的商用車佔到了整個市場總量的99%以上,國外品牌的商用車已經很難進入國內市場。”據介紹,多年來,濰柴動力始終重視知識產權工作,鼓勵員工通過提交專利申請保護創新成果,企業內許多研發人員都是“專利大咖”,手握多件專利,僅獲獎項目就擁有發明專利52件。
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引領下,中國科技發展有目共睹、世界矚目,這離不開無數的科技工作者,他們無私奉獻、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做出重要貢獻。“中國有龐大的市場、雄厚的科技人才基礎,我們尊重並大力保護知識產權,營造良好創新生態,歡迎外國人才和企業來華實現創新創業夢想。”李克強總理的話擲地有聲,彰顯了我國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的大國風范。(本報記者 李 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