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報:攔截廣告慎以用戶之名
來源:北京商報
互聯網沒有免費的午餐,但天下苦廣告久矣!從互聯網產業開始商業化那天起,廣告就成為了最主流的變現模式,根據易觀等機構初步測算,2018年互聯網廣告產值超過3500億元。
環顧四方,百度營收主要靠廣告(搜索推廣),微博、搜狐、今日頭條的主要營收也是廣告,甚至是阿裡巴巴,目前的最大收入來源也是廣告(淘寶搜索、直通車等)。在加碼信息流和微信朋友圈廣告之后,以前靠游戲的騰訊也開始把廣告作為未來營收驅動力……
企業賺得盆滿缽滿,用戶對廣告一直心懷怨恨,卻又無可奈何。在諸多互聯網產品和服務中,不付費購買,用戶就得“看廣告換享受”。
哪裡有呼聲,哪裡就有“創新”,與廣告平台和廣告主作對的工具應運而生,這就是以瀏覽器為代表的攔截工具:打出滿足用戶需求、解決用戶困擾的旗號,用技術手段攔截網頁彈窗廣告、視頻貼片廣告……
但就在不久前,一則官司的終審引發關注,北京知識產權法院裁定,世界之窗瀏覽器運營方對騰訊視頻貼片廣告的攔截,屬於不正當競爭,世界之窗瀏覽器敗訴並賠償騰訊視頻經濟損失近200萬元。
實際上,這並非孤立,最近數年多起案件都是視頻網站與廣告攔截工具的糾紛,無一例外都是視頻網站勝訴,這引發了社會輿論熱議。
看起來“站在了用戶一側”的廣告攔截工具,卻不能在法律層面贏得勝利,這多少讓部分用戶不能理解。法院給出的理由是,甄別不正當競爭的關鍵是對社會公共利益(或社會總福利)的界定。
攔截廣告(被訴行為)看似代表了消費者利益,但消費者利益只是社會公共利益的一部分,還應考慮其他參與者即視頻廣告合法經營者的利益。攔截廣告短期有利於消費者,但長期對視頻網站的商業模式和生存空間造成了嚴重影響,最終還是要消費者買單。
這就是互聯網產品攻防領域常見的雙刃劍矛盾,以用戶之名開展的互聯網競爭中,經常會出現過猶不及的踩線狀況。
在產品本身免費的背景下,廣告是很多互聯網企業的生存之本,是消費者應當付出的注意力成本。在這一維度,監管部門也沒有放任廣告的肆意妄為,廣告法和互聯網廣告管理細則都對廣告的形式、健康度、頻率給予了明確的規定。
比如被用戶深惡痛絕的彈窗廣告、低俗廣告,過去像牛皮癬在頁面竄來竄去,用戶躲不開關不掉。這類非法互聯網廣告的整治,不僅是監管部門的責任,也是廣告攔截工具創新的機遇,一些安全軟件的紅火,亦受惠於此。
一旦樂而忘形,以用戶之名,把所有的互聯網廣告一網打盡,世界之窗瀏覽器、VIP看電影等產品就成了“好心辦壞事”,屏蔽或攔截了視頻網站的正規貼片廣告,難怪會被騰訊、愛奇藝訴諸公堂。
在互聯網江湖,以用戶之名有很多變種,比如技術中立、避風港原則等等,往往都以滿足用戶需求為理由,置監管於不顧,“3Q大戰”時期360做的扣扣保鏢和騰訊讓用戶“二選一”就觸犯了不正當競爭的底線﹔昔日王牌播放器軟件快播,與盜版、淫穢色情扯上關系,最終退出市場,也是如此。 (張緒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