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創新引領產業40年巨變
中國高鐵:從“跟跑者”到“領跑者”
改革開放以來,“有一種速度叫中國速度,有一種驕傲叫中國高鐵。”截至2017年底,我國高鐵的營業總裡程已超過2.5萬公裡,“和諧號”“復興號”成為越來越多百姓出行的首選,中國高鐵成為我國“走出去”的一張靚麗名片。
高鐵技術發端於西方,始於日本,興於歐洲,盛於中國。中國高鐵從“跟跑”“並跑”到“領跑”,是如何一路跑到了西方高鐵先行者前面?“堅持自主創新最為關鍵。”北京交通大學教授賈利民這樣認為。賈利民從1995年開始承擔高鐵相關研發項目,參與和見証了我國高鐵發展的全過程。
注重自主創新
賈利民將我國高鐵的發展分為4個階段:20世紀90年代初到2004年為孕育階段,主要是學習和嘗試,研發了一些自己的技術,包括建成“廣深准高速鐵路”“秦沈客運專線”,也研發了我國第一代高鐵電力動車組“大白鯊”“中華之星”﹔2004年至2008年為引進消化吸收階段,以引進日本、德國、法國、加拿大等國的高鐵制造技術為主﹔2008年至2012年為自主創新階段,以科技部和原鐵道部聯合發起實施的《中國高速列車自主創新聯合行動計劃》(下稱聯合行動計劃)為標志,該計劃誕生了“和諧號CRH380系列”高速列車﹔2012年至今為持續創新階段,在“和諧號380系列”平台技術的基礎上繼續拓展創新。
我國高鐵自主化發展經歷了幾十年的規劃研究、技術攻關和建設實踐,但真正定下自主創新基調是在2008年。當時,關於如何發展我國高鐵有過激烈的“路線之爭”:一種流行的觀點認為可以用“技術換市場”,靠外國高鐵巨頭在國內做合資企業的模式來推動高鐵發展,而科技部和廣大鐵路科技和產業界則堅持我國必須在借鑒的基礎上研發自己的高鐵技術。值得慶幸的是,自主創新路線最終獲得原鐵道部的認可。
2008年原鐵道部與科技部啟動了聯合行動計劃。這是我國第一次全面系統地開展高速鐵路核心裝備與系統研發,涉及高速鐵路全部關鍵系統裝備。這也是我國鐵路系統第一次打破封閉積習,集全國優勢之力,政產學研用深度聯合、協同攻關。
“擁有自主知識產權,體現世界最高水平,符合中國國情。”當時聯合行動計劃專家組旗幟鮮明地提出這樣的目標。集中力量辦大事,聯合行動計劃如期交出了CRH380系列高速列車這份答卷。這是我國第一代擁有自主知識產權、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且大規模服役的高速列車。自此,“十二五”中國高速列車科技重點專項、“十三五”先進軌道交通重點專項相繼開展,中國高鐵駛入自主創新快速通道。
加大專利布局
有人說:“高鐵的成就來自於引進,是引進才使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有德國媒體報道“中國高鐵是依賴外國幫助並獲得全套技術的結果”。毋庸諱言,在我國高鐵發展過程中,引進技術和產品確實為我國鐵路技術的發展帶來了可喜的變化。但不可忽視的是,中國高鐵在消化吸收再創新基礎上,早已進入自主研發創新的新階段。
這些創新成果通過專利布局得到如實體現。集慧智佳知識產權咨詢公司交通事業部總監王淑敏經過專利檢索發現,近年來,我國企業在高鐵相關領域的授權量呈現快速增長趨勢。高鐵技術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按技術體系可分為工務工程、牽引供電、運行控制與通信、高速列車、客運服務、綜合維修、安全防災和應急處理等。我國企業及研究機構在鐵路基建、高速列車、通信信號、安全監控等領域的專利布局尤為集中。
在鐵路基建方面,王淑敏介紹,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為適應發展高鐵的需求,我國就提出建設可適用於隧道、橋梁和大型車站等地段的彈性支承塊式、長枕埋入式及板式無砟軌道,先后引進了德國和日本的無砟軌道,在此基礎上研制出了自己的CRTSⅠ型、CRTSⅡ型和CRTS Ⅲ板式無砟軌道系統。雖然我國曾引進並受益於國外無砟軌道技術,但發展至今我國已在無砟軌道結構、附件、鋪設等核心技術方面布局了大量專利,在配套機械或工具、水泥材料等外圍技術方面也有一定比例的專利布局。
在高速列車方面,中車集團科技管理部負責人介紹,我國高速動車組技術經歷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過程后,在核心技術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進入了全新的創新階段。2017年,我國新一代標准動車組“復興號”投入使用,持續運營時速達到350公裡,並具備時速400公裡以上的運營速度儲備,成為全球運行速度最快、更安全、更可靠的動車組列車。中車集團的各主機廠和研究所都擁有大量動車組相關專利,尤其在整車設計、主要零部件如轉向架、電氣設備等方面有重大技術突破。
目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能夠提供包括基礎設施、移動裝備、運營管理等高速鐵路成套技術的國家之一。隨著我國“一帶一路”建設推進,雅萬高鐵、莫喀高鐵項目順利開展,如何加大國際專利布局,助力我國高鐵“走出去”成為重要課題。中車集團科技管理部相關負責人介紹,中國中車近年來不斷加快國際化經營步伐。中車下屬的主機廠和其他配套企業已經在國外市場積極地開展專利布局,從專利檢索的情況來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是國內主要專利權人布局的重點。(本報記者 劉 仁)
汽車產業:成績斐然 碩果累累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汽車工業從無到有,從年產量過15萬輛到成為支柱產業,從技術模仿到技術創新,描繪出一幅美麗的畫卷:中國汽車產業培育出一大批具有競爭力的車企,汽車企業從專利零的突破到擁有專利數千件,形成了較強的競爭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汽車產業大概經歷了3個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78年至2000年,汽車進入普通家庭以前的成長階段,第二階段是2001年至2010年,汽車進入普通家庭實現基本普及的高速增長階段,第三階段是2011至今汽車從基本普及到高度普及的減速增長階段。”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情報信息二室主任王軍雷對中國知識產權報記者表示。
引進技術育市場
改革開放之初,那時的中國還沒有現代意義上汽車工業,年產量不足15萬輛,也沒有汽車市場,放眼全球幾乎毫無競爭力。為了探索發展現代汽車工業,當時以前機械工業部為首的中國代表團出訪歐美日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汽車企業,他們的目標隻有一個,尋求汽車生產合作伙伴。然而,一圈走下來,合作事宜遲遲沒有落定。其中的一個關鍵問題是國外車企擔心他們的技術在中國沒法獲得保護,談判時不是提出苛刻的要求,就是要價過高。
1978年7月,中央領導同志作出“我國應建立專利制度”的重要批示,隨后,開始了專利法的醞釀起草工作。基於中國政府建立專利制度的決心以及一套完整的合作方案,中國代表團最終打動了德國大眾汽車。“中國代表團商議要與我們共同建立一個整車廠,當時中國實際上有一個非常完整的方案:建立一個年產3萬輛車的整車廠,需要我們提供現金投資,並轉讓技術。”當時參與接待中國代表團的大眾集團負責國際業務的W.P. 施密特董事回憶說,最后,這些條件他們都答應了。
中國政府與大眾汽車簽署合作協議,決定在上海合資開辦汽車生產企業——上海大眾,同時還敲定引進生產1981年9月即將出廠的大眾桑塔納轎車。有了前期成功基礎,1991年,雙方再次合資成立一汽大眾汽車公司,生產捷達、奧迪A6等轎車。時至今日,桑塔納、捷達、奧迪A6等轎車仍然在中國生產銷售,為中國老百姓的出行提供交通便利。
鉚足干勁拼創新
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中國車企面臨巨大的機遇和挑戰。一方面,入世為我國車企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和競爭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另一方面,中國市場的不斷開放意味著創新能力較弱的中國車企將面臨來自海外車企的激烈競爭。可喜的是,奇瑞、吉利等中國車企頂住壓力,克服困難,實現了國產汽車品牌的成功逆襲。
2003年前后,一款外觀時尚小巧的“QQ”汽車在北京大街小巷火起來,讓很多工薪一族實現了擁有汽車的夢想。這款由奇瑞汽車打造的小轎車一經推出就受到市場的熱捧。
作為改革開放后誕生的自主車企之一,如今奇瑞汽車不僅扎根中華大地,還遠銷海外部分國家和地區。“對於奇瑞來說,創新是驅動公司持續發展的動能。1999年5月12日奇瑞成立以來獲得授權的第一件專利是名為‘轎車’,專利號為98323676.3的外觀設計專利。至今,公司累計擁有專利9838件,涵蓋發動機、新能源、智能化等領域。”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知識產權總監李永杰對中國知識產權報記者表示。與奇瑞一樣獲得快速發展的還有北汽福田、吉利、比亞迪等眾多車企。
真抓實干啟征程
2009年,中國汽車的產銷量從數百萬輛級躍升至1000萬輛級。就在一年前,為提升我國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國務院印發了《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
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福田汽車)就是其中一家受惠於該戰略的汽車企業。“福田汽車自2009年起制定實施知識產權戰略,通過提升無形資產佔公司資產比重,開展知識產權資本化運營,創造新的利潤增長點。”福田汽車知識產權部部長劉雪飛對本報記者表示。截至目前,福田汽車擁有專利8070件,其中發明專利1340件,成為擁有專利較多的自主車企之一。
前不久,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發布《汽車企業專利創新指數》,從技術、法律、經濟三個維度分別對自主車企和外資車企的專利布局進行排名,其中自主車企專利創新指數排名前十的企業共擁有專利4.1萬件,外資車企專利創新指數排名前十的企業共擁有專利4.3萬件,從專利擁有量來看,自主車企與外資車企的專利數量處在並跑階段。
“經過四十年的奮斗,中國車企從仿制、集成到加大研發,如今正逐漸形成產業‘技術鏈’,進而形成產業間有機的‘價值鏈’。”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專家學術委員會專家李萬裡表示,目前,我國汽車產業縱向延伸和相關產業橫向合作的效率大幅提高,協調效應逐步凸顯,較完整的產業鏈體系開始形成並日益發揮作用。(本報記者 陳景秋)
互聯網:創新突破促發展
1994年,中國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Internet)的64K國際專線開通,標志著中國互聯網時代的開啟。1996年,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全國骨干網建成並開通。對於普通家庭用戶而言,隻要擁有電腦、Modem和電話線,上網“沖浪”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歷經二十余載,我國的互聯網基礎設施從無到有,行業規模不斷增長,行業應用不斷延伸,時至今日,互聯網產業早已深入滲透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電子政務、智慧城市、電子商務、移動支付、共享經濟、文化娛樂……網絡無時不在、無處不在。以互聯網為基礎和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已經成為引領創新和驅動發展的動力源泉。
網絡建設后來居上
20世紀90年代初期,由於我國尚未實現與國際互聯網的全功能聯接,盡管1990年就完成了中國頂級域名.CN 的注冊,但一直到1994年,才結束了頂級域名服務器一直寄存在國外的歷史。這對於我國互聯網產業而言,無疑是一個重要的裡程碑。此后,在國家政策的推動下,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進入高速發展期。
2013年,國務院發布了“寬帶中國”戰略及實施方案﹔2015年,國務院印發的《“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中首次明確提出實施寬帶中國工程﹔2016年,《“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則提出要“構建網絡強國基礎設施”﹔互聯網產業已經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中國互聯網協會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18》顯示,截至2017年底,我國基礎運營網絡全面提速,互聯網寬帶接入端口達到7.79億個,光纖接入端口達6.57億個,光纜線路總長度達3747.4萬公裡﹔移動網絡覆蓋范圍持續提升,移動通信基站總數達619萬個,4G基站總數達328萬個﹔網民規模穩步增長,全國網民規模達7.72億人,手機網民規模達7.53億人,智能手機成為應用最為廣泛的個人上網設備。
從1994年中國首次全功能接入互聯網到2017年底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5.8%,我國的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強的飛躍式發展。時至今日,我國高速光纖網絡建設加速推進,國際互聯網及國內骨干網絡大幅擴容,寬帶和4G網絡基礎設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基於IPv6的下一代互聯網大力發展,互聯網的承載能力和服務水平顯著提升。
隨著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和泛化,信息技術被廣泛應用於各行各業,“互聯網+政務”“互聯網+教育”“互聯網+醫療”“互聯網+金融”……“互聯網+”無處不在。2015年,國務院印發《關於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從國家戰略層面肯定了互聯網及其相關技術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重要意義。在政府、企業、市場的多重力量推動下,互聯網產業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通過垂直領域的深耕細作,產業融合的新型行業生態鏈初步形成。
創新推動持續發展
現階段,我國的互聯網基礎設施日趨完善,用戶群體和市場規模急速增長,互聯網產業進入高速發展的快車道。這一過程中,既誕生了百度、阿裡、騰訊、京東等互聯網領軍企業,也促生了螞蟻金服、美團點評、今日頭條、菜鳥網絡等一批獨角獸企業。放眼世界,全球排名前十的互聯網企業中,阿裡、騰訊、百度、京東這4家行業巨頭位列其中。
互聯網產業不斷發展的背后,是研發人員持之以恆的技術創新。中國互聯網產業正逐步由人口紅利轉向挖掘“技術紅利”,一大批優秀的國內企業在機器學習、自動駕駛、智慧醫療、語音識別等技術領域不斷突破。剛剛結束的第五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華為昇騰310芯片、360安全大腦、百度Apollo自動駕駛開放平台、京東智能供應鏈技術服務平台等15項互聯網領先科技成果的亮相,充分展示了我國互聯網企業的技術創新實力,也彰顯了行業巨頭把握時代方向、加速產業發展的能力與決心。
對技術密集的互聯網產業來說,專利既是保護技術創新成果的方式,又是搶佔行業高地和對抗競爭對手的利器,高科技為主導的互聯網企業越來越重視知識產權保護。《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18》稱:據國家知識產權局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發明專利授權量排名前十的榜單中有4家互聯網企業入榜,其中,位居第二的華為公司就有3293件發明專利申請獲得授權。
與此同時,無論基礎設施、網絡運營、智能終端,還是跨境貿易、線上服務,隨著中國互聯網企業在世界經濟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國內企業也更加意識到知識產權對於企業發展的戰略意義和重要作用,越來越多的企業積極開展海外專利布局,依靠知識產權護航,積極參與國際競爭。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互聯網發展趨勢報告(2017-2018年)》指出,“智能”與“融合”將演化為新時期互聯網發展的核心特征,全球互聯網加速進入智能融合的新時代,原有的互聯網業務將面向智能融合要素特征全面升級演進。面對行業發展的新形勢,我們堅信,國內互聯網企業將一如既往地創新求變,不斷突破,抓住新的發展契機,以領先技術佔據行業高地,以雄厚實力推動產業迎來新發展。(通訊員 蘇 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