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版權十大熱點來了

編者按:2018年,傳統版權產業積極擁抱互聯網,網絡版權產業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態勢,不斷涌現的新業態激發產業經濟活力,網絡文學、數字音樂、在線視頻、在線音頻、短視頻……各個細分領域充滿創新活力,同時也不斷迎接版權保護新挑戰。歲末,中國知識產權報通過產業盤點,細梳版權熱點,以期探尋產業未來發展脈象。
網絡版權崛起:新業態激發新動能
日前,愛奇藝發布了截至9月30日的2018財年第三季度未經審計財報。財報顯示,愛奇藝第三季度總營收為69億元,同比增長48%。同期,內容分發業務和體現生態業務貨幣化能力的其他收入同比分別增長220%和157%。值得一提的是,截至2018年9月底,愛奇藝會員數量達8070萬,同比增長89%,會員收入達到29億元,首次超過廣告營收,成為其第一大收入來源。
付費會員收入首超廣告營收,這在國內在線視頻行業尚屬首次,意義非凡。這一可喜轉變的背后,是產業版權保護環境的不斷優化以及網絡版權產業發展的巨大潛力。4月23日,國家版權局網絡版權產業研究基地發布的《中國網絡版權產業發展報告(2018)》(下稱報告)顯示,2017年我國網絡版權產業市場規模為6365億元,相較2016年增長27.2%,其中用戶付費規模為3184億元,網絡版權產業的經濟活力持續提升。“2017年我國網絡版權產業的體量已經成長為2013年的3倍,新業態形式不斷涌現,體現了‘科技+文化’的巨大活力。”國家版權局網絡版權產業研究基地秘書長張欽坤表示。
以在線視頻為例,十多年前,國內在線視頻行業尚處起步階段,行業版權環境並不樂觀,收入來源主要是廣告投放和流量變現等。隨著打擊網絡視頻領域侵權盜版力度的加大,大批有特色的正版視頻網站逐步做大做強,其收入來源主要有版權轉售、廣告收入、流量變現等,並開始在營收方式創新上下大力氣,拉動了視頻網站的付費收入和會員數量。
在整個網絡版權產業,各個細分領域都充滿了創新活力。報告顯示,在用戶體量增長和會員精細運營的雙重拉動下,2017年我國網絡視頻用戶付費市場規模為218億元,同比增長接近翻番,預計未來兩年仍會保持超60%的高速增長。得益於移動電競和社交網絡的助推,2017年網絡游戲市場規模達到2355億元,同比增長32%。網絡音樂市場規模(不含電信音樂增值業務)在2017年已達到175億元,同比增長22%,特別是“音樂+社交”“K歌+移動互聯網”的模式更好地滿足了用戶的情感需要,備受市場認可。網絡媒體依托廣告形式創新和移動端流量繼續保持市場規模穩增,2017年網絡新聞資訊市場規模已達305億元,同比增長超過40%,知識付費探索出內容變現新可能。另外,網絡直播打賞模式在2017年異軍突起,市場規模已近400億元﹔短視頻產業也實現了迅猛增長,預計2020年短視頻市場規模將超350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直播、短視頻產業都是從2014年之后才突然興起、迅速普及的,體現了移動互聯網與數字內容產業融合后的巨大爆發力。”張欽坤認為,隨著產業新業態與成熟業態的融合發展,以及精品內容作品的拉動,未來成熟產業依然有加速增長的空間,音樂短視頻、電競直播、AR游戲等已經顯示出巨大的增長潛力。
用戶付費的會員模式讓依賴廣告的細分產業規模得以突破,但隨著版權市場進入精品化競爭階段,行業更加迫切需要創新商業模式和發展用戶付費市場。報告建議,網絡版權產業各領域在積極融合發展中,可借助技術,以“內容+社交+AI大數據”形式推動信息流、音樂社交以及微信小程序等新內容生態的形成。在產業生態方面,進一步推進互聯網與影視、出版、音樂、動漫等上游產業進一步深入融合,培育更加繁榮的原創市場。
我國網絡版權產業規模已突破6000億元,在可預見的未來,深耕內容精品,尊重創作人才,我國終將從版權大國走向版權強國。(姜旭)
網絡文學轉身:新時代踏上新征程
1998年,長篇小說《第一次親密接觸》的上線開啟了我國網絡文學的先河。20年來,網絡文學作為我國獨有的文學現象,得到高速發展,文學之花在網絡空間絢麗綻放。在即將過去的2018年,網絡文學行業更是取得長足發展。
3月19日,閱文集團公布了其上市后的首份年度財務報告,2017年閱文集團總收入達到41億元,較上一年度的26億元增長60.2%,同期毛利由2016年的11億元增長至2017年的21億元。尤為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閱文集團在線閱讀收入達到34.2億余元,版權運營業務收入超過3.66億元,分別同比增長73.3%和48%。8月13日,閱文集團公布了今年上半年財報。財報顯示,截至今年6月30日,閱文集團上半年總收入達到22.82億元,較2017年同比增長18.6%,閱文集團旗下在線閱讀和版權運營這兩大主營業務板塊收入穩步增長。
作為國內網絡文學第一股,閱文集團上市之初就備受業界關注,其在今年交出的兩份成績單,讓業界眼前一亮。這不僅體現出閱文集團在業務拓展上具有很大成長性,更表明在內容產業泛娛樂開發時代,對以原創網絡文學為代表的優質內容進行版權多元開發和運營,有望打造一個“內容王國”,繼而創造巨大經濟和社會價值。
在2018年,除閱文集團外,掌閱文學、網易文漫等網絡文學平台均取得了可圈可點的成績。比如,各家平台針對自己的業務特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盈利模式,還通過對網絡文學原創作品進行影視、游戲、動漫等不同內容形式的開發,帶動了泛娛樂生態鏈各環節產生聯動放大效應。同時,平台還通過優化企業海外布局,有力推動了網絡文學“走出去”。以掌閱文學為例,其成立於2015年,在網絡文學領域尚屬新兵,但發展速度卻令人矚目,短短3年時間簽約作者數量就超過5.5萬名,上線原創作品超過7萬部。僅2017年,掌閱文學就發放稿酬超過3億元,年收入過100萬元的簽約作家超過40位。網易文漫則不斷加強與外部的合作。2017年,網易文漫與藝恩聯合創建並發布了影視IP生態評估體系,對作品的價值評估提供系統化的指標﹔2018年,網易文漫與萬達影業合作,共建“IP實驗室”計劃,充分利用雙方的優質資源,向全社會征集優質內容,目標是打造中國的“超級IP”和“垂直精品IP”等。
在過去的20年時間內,網絡文學的發展有目共睹。據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9月14日在第二屆中國“網絡文學+”大會高峰論壇上發布的《2017年中國網絡文學發展報告》顯示,在巨大數量規模基礎上,網絡文學精品力作不斷涌現,截至2017年,網絡文學作品累計出版紙質圖書6942部,改編電影1195部,改編電視劇1232部,改編游戲605部,改編動漫712部。2017年,整個網絡文學市場營收規模達129.2億元,同比增長35.1%。不僅如此,網絡文學還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了新的機遇和便捷途徑。與此同時,已有超過500部網絡文學作品被譯為英、日等十多種語言文字,海外讀者對中國網文翻譯作品關注空前高漲,日均訪問量超過500萬人次。業內人士分析,隨著政策的引領、版權環境的改善、IP形態的豐富,以及渠道分發的多元、人才體系的健全、內容出海的拓展,網絡文學將在新時代踏上新征程。(姜旭)
騰訊音樂上市:“音樂+”拼出大格局
12月12日,騰訊音樂娛樂集團在美國紐約証券交易所上市。按收盤價計算,騰訊音樂的市值約為228.94億美元,與國際公認的最大流媒體播放平台——瑞典在線音樂服務商聲田(Spotify)比肩。與聲田的“廣告+付費訂閱”盈利模式不同的是,騰訊音樂提供在線音樂服務和以音樂為核心的社交娛樂服務,形成了集付費訂閱、數字專輯、虛擬禮物和增值會員等為一體的多元盈利模式。
近年來,我國數字音樂產業發展迅速,以騰訊音樂、網易雲音樂、阿裡音樂為代表的國內主要數字音樂平台在實行付費訂閱之外,紛紛布局基於用戶需求的增值服務,力圖創新多渠道盈利模式,打造泛娛樂產業鏈,“音樂+”業態融合成為推動我國數字音樂產業發展的新動能。
此次騰訊音樂上市,受到各方關注,被認為是我國音樂產業投融資發展裡程碑式的事件。招股書顯示,騰訊音樂在2018年前三季度淨利潤27.07億元人民幣,比2017年同期暴漲244.8%,實現持續盈利。截至9月30日,騰訊音樂在線音樂服務月活躍用戶6.55億,付費用戶2490萬,付費率3.8%,每付費用戶月均付費額(ARPPU)為8.5元人民幣﹔社交娛樂服務月活躍用戶2.25億,付費用戶990萬,付費率4.4%,ARPPU則達到118.5元人民幣。騰訊音樂能夠實現盈利,社交消費發揮了主要作用,付費訂閱比率雖有顯著增加,但仍具備較大提升空間。
要想提高付費訂閱比率,離不開持續推進數字音樂正版化。自2015年起,國家相關部門通過“劍網行動”等專項整治措施對數字音樂等盜版多發領域展開重點監管,國內主要數字音樂平台也開始通過購買版權、轉授權等建立起各自的版權庫,進而推動了數字音樂全面正版化。以騰訊音樂為例,騰訊音樂率先與網易雲音樂達成轉授權合作,涉及包含環球、華納、索尼全球在內40余家廠牌。緊接著,騰訊音樂又陸續與阿裡音樂、百度音樂、唱吧、快手等十余家國內外音樂平台、K歌平台以及短視頻平台達成轉授權合作。今年,騰訊音樂與網易雲音樂達成深度轉授權合作,騰訊音樂向網易雲音樂的轉授權歌曲比例由96%上升至99%,大力促進了音樂作品廣泛傳播,對形成開放的版權生態具有積極意義。
此外,音樂產業相關協會也在不斷創新模式,以解決用戶海量使用作品授權難的問題。在數字環境下海量使用音樂作品,傳統的“先授權后使用”模式受到空前挑戰。為此,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開創了“一攬子授權主渠道合作”的方式,通過海量使用者與集體管理組織達成“一攬子授權主渠道合作”,來解決海量使用授權難的問題。業內人士認為,在數字音樂版權許可中,音著協“一攬子授權主渠道合作”正好與各大數字音樂平台一對一的授權方式相互補充,目前,該模式已經成為數字音樂詞曲版權最主要的付費及授權方式,音著協已與騰訊音樂、網易雲音樂、阿裡音樂等主流數字音樂平台達成合作,共促音樂正版化持續推進。可見成果是,今年11月發布的2018《全球版稅報告》和《中國專題報告》顯示,音著協的數字版權收入自2013年以來增長了5倍多,佔比音著協收入的38.1%,幾近全球數字收入份額(13%)的3倍,而這主要得益於音著協與騰訊音樂達成了許可協議。12月19日在京舉行的第六屆中國國際音樂產業大會發布了《2018中國音樂產業發展報告》,該報告顯示,2017年我國數字音樂產業規模達580.6億元,同比增長9.6%。報告同時指出,我國數字音樂付費會員訂閱付費率僅為4%左右,未來仍具備較大的提升空間。(李楊芳)
《我就是演員》出海:走出去傳播好聲音
中國原創綜藝節目模式首次落地歐美。11月11日,浙江衛視就《我就是演員》原創節目與美國IOI(Is or Isn't Entertainment)公司簽署模式銷售協議,授權其及合作伙伴在美國、英國、加拿大等諸多英語地區制作《我就是演員》國際版《I AM THE ACTOR》。據悉,該節目將於2019年開始制作。
幾年前,國內綜藝節目還更多停留在“舶來品”階段,乃至時常被詬病為“高仿”“山寨”“抄襲”,來自英國、美國、荷蘭等30多檔節目模式登上中國熒屏,上海電視節白玉蘭論壇曾專門針對“引進潮”設置了主題論壇。與會人士普遍認為,“引進”是一場中國電視人的集體補課,隻有先“引進來”學習消化好,才能發展、創新之后“走出去”。經過數年政府扶持、引進學習、潛心創新后,中國原創節目模式終於迎來了走出國門、輸出海外的成熟時機。
今年4月,一場名為“中國智造”的中國原創節目模式推介會登陸法國戛納電視節,《國家寶藏》《朗讀者》《經典詠流傳》《天籟之戰》《聲臨其境》《跨界歌王》《明日之子》《功夫少年》《好久不見》等九大國產優秀原創節目組團亮相,其中既有已在電視台、網絡平台播出的爆款節目,也有制作公司尚未播出但模式新穎完善的模式。這也是中國電視人首次以“原創節目模式”的名義集體發聲戛納電視節,是中國原創節目模式走向海外的裡程碑式的一步。
此次《我就是演員》能夠成功輸出版權,也得益於浙江衛視在“引進來”時代以積極姿態率先對接海外先進的節目模式,在以《中國好聲音》為代表的節目制作上,吸納了國際制作理念和標准流程,同時開展了極具創新能動性和文化適應性的本土化改造,獲得國內外同行廣泛贊譽。厚積薄發之下,浙江衛視逐步“走出去”。《我就是演員》原創節目對外版權輸出,是對外輸出精品影視節目版權、打造精品影視節目版權產業鏈的一個重要例証,成為了一次積極承載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成功探索。
業內人士認為,要想加快培育類如《我就是演員》的原創節目、版權精品,積極推動對外版權輸出,需要從三方面著手:首先,要積極創新對外傳播文化的理念與內容,認真研究原創節目創新的形式與方法,積極打造一系列精品作品,全面提高版權作品的原創性、可讀性和趣味性,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為對外版權輸出奠定基礎。其次,要立體保護知識產權,為對外版權輸出提供支撐。原創綜藝節目涉及多種知識產權,比如綜藝節目本身的著作權,綜藝節目演員的表演者權利,綜藝節目的場景、舞台、音樂等所具有的著作權,還包括綜藝節目所承載的商標權、具有一定影響的商品名稱權益等,為此,要從著作權、外觀設計專利權、商標權等多個角度對原創綜藝節目展開立體保護。最后,原創節目模式授權協議通常涵蓋節目創意交易的各個方面,包括規則、流程、腳本、舞美、剪輯、技術指導、營銷推廣等多項內容。在這種情況下,需運用原創節目模式授權協議有效防控法律風險,對可能出現的知識產權風險進行預估,運用合同對可能出現的知識產權風險進行有效管控,為對外版權輸出保駕護航。(李楊芳)
拼多多美國上市:版權保護豈能缺
電商平台拼多多“拼出”盜版困局?2018年7月,拼多多在美國納斯達克証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前后,國內知名出版人路金波、“童話大王”鄭淵潔、人民文學出版社先后指責拼多多涉嫌銷售盜版圖書,電商平台的版權保護問題引發公眾高度關注。在國家版權局的支持推動下,今年“雙11”前夕,拼多多與京版十五社反盜版聯盟、少兒出版反盜版聯盟簽署圖書版權保護合作協議,從工作機制、侵權投訴、協助執法、行業研究等方面開展全面合作,共同保護權利人的合法權益。
近年來,圖書網絡盜版一直困擾著出版社,呈現侵權形式多樣化、手段隱蔽化、分工專業化趨勢。據悉,2017年,京版十五社反盜版聯盟聯合各平台累計刪除侵權盜版鏈接4.8萬余條。“在這些侵權盜版行為中,盜版圖書的網絡銷售給出版社造成的影響最大。”中國文字著作權協會總干事張洪波表示,這種盜版行為直接沖擊出版市場,侵佔出版社的市場份額,侵害出版社的利潤,危害非常大。
人民文學出版社發布的聲明稱,人民文學出版社相關人員在拼多多平台上發現大量涉嫌侵犯人民文學出版社權益的盜版圖書,包括《紅星照耀中國》《長征》《抗日戰爭》、“哈利·波特”系列、《圍城》以及古典名著《紅樓夢》《三國演義》《西游記》《水滸傳》等,以《紅星照耀中國》《長征》和“哈利波特”系列為甚。這些圖書絕大多數售價不足正版圖書定價的5折,甚至很多不到3折,遠低於出版社發行的最低折扣。通過調查取証,人民文學出版社認為該平台以如此低價售賣的圖書均為盜版。在此之前,知名出版人、果麥文化傳媒董事長路金波就曾發微博,稱拼多多平台上銷售果麥暢銷書,“隨機看的10本裡,有10本是盜版”﹔鄭淵潔也在微博上稱拼多多平台上的“星寶寶家居生活專營店”銷售盜版皮皮魯圖書,並未向消費者展示出版物經營許可証,其后又表示拼多多已將“星寶寶家居生活專營店”封店,凍結其資金,並列入店鋪黑名單,並根據他的要求責成盜版書商向中華慈善總會捐款一萬元。
面對電商平台上出現盜版圖書的情況,出版社該如何維權?“不管在哪種電商平台上,任何個人或企業開網店都必須要有經營許可証,否則屬於非法經營。出版社如果認定某電商銷售的是盜版圖書,可以向平台發出通知,要求平台提供電商的詳細聯系方式、核實供貨渠道等。”張洪波建議,發現這些情況,權利人可以向全國“掃黃打非”辦公室舉報,由相關的部門去調查、查處﹔由於盜版書也侵犯作者譯者等權利人合法權利,對合法出版者構成不法侵害和不正當競爭,破壞市場秩序,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為此,出版者也可以向國家版權局舉報。
國家版權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多年來,國家版權局深入推動社會共治,積極引導電商平台與權利人開展版權合作,以建立良性的版權保護合作機制,從源頭遏制各類侵權盜版行為。國家版權局將進一步加大網絡版權保護工作力度,全力助推版權產業繁榮發展,將不斷加強打擊網絡侵權盜版工作,繼續強化網絡版權保護社會共治,大力推動網絡企業全面履行主體責任,與各方合力構建政府監管、企業自管、行業自律與公眾監督相結合的版權保護大格局。(竇新穎)
短視頻專項整治:打擊盜版顯成效
因內容版權問題被推到風口浪尖的短視頻,成為2018年主管部門整治的重點。今年7月,國家版權局、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聯合開展打擊網絡侵權盜版“劍網2018”專項行動,將短視頻版權專項整治作為專項行動的重點任務,並將短視頻平台企業列為專項行動重點監管對象。9月14日,國家版權局按照“劍網2018”專項行動的部署安排,針對重點短視頻平台企業存在的突出版權問題,約談了抖音短視頻、快手、西瓜視頻等15家企業,責令相關企業進一步提高版權保護意識,切實加強內部版權制度建設,全面履行企業主體責任。目前,各家短視頻平台共下架刪除各類涉嫌侵權盜版短視頻作品57萬部。
近兩年來,國內短視頻行業快速發展。今年4月,國家版權局網絡版權產業研究基地發布的《中國網絡版權產業發展報告(2018)》顯示,2017年短視頻行業迎來用戶和流量爆發期,國內短視頻用戶規模已突破4.1億人,同比增長115%,短視頻的全民化普及在未來幾年可期,特別是短視頻媒體營銷價值突顯,推動市場規模呈幾何級數增長。因用戶量爆漲,短視頻受到品牌商的青睞,2017年國內短視頻市場規模達57.3億元,同比翻兩番﹔未來3年短視頻將普遍實現廣告變現。而隨著短視頻向精品化發展,優質版權內容也會直接吸引用戶付費或打賞,在這兩種商業模式的推動下,2020年國內短視頻市場規模將超350億元。
同時,面對短視頻背后龐大的商業市場,一些進入者為追求利益而故意無視版權規則,或缺乏版權意識,因而導致各種版權問題出現。據悉,在短視頻領域,有些個人或平台未經許可直接照搬別人創作的短視頻,甚至將他人的短視頻變成自己的商業廣告﹔或擅自將別人的視頻內容用於新聞報道﹔或未經授權對他人的短視頻進行編輯剪切。同時,一些短視頻創作者未經許可使用影視劇的情況也很常見。另外,還有在短視頻創作中隨意使用他人音樂、文字、美術等作品的情況。對於各種涉嫌侵權行為,一些平台往往以“避風港原則”為借口為自己免責,不願承擔太多的責任,不主動進行內容審查,特別是一些平台出現了批量的影視劇、綜藝節目片段,引發版權方不滿,由此引發的版權訴訟也不少見。
短視頻行業發展中出現的上述問題引發了主管部門的關注。國家版權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劍網2018”開展的短視頻版權專項整治,主要針對當前短視頻領域存在的未經授權復制、表演、網絡傳播他人影視、音樂、攝影、文字等作品,以合理使用為名對他人作品刪減改編並通過網絡傳播,短視頻平台以用戶上傳為名、濫用“避風港規則”對他人作品進行侵權傳播等版權問題。
與此同時,一些短視頻平台也在加大自治。各短視頻平台企業通過建立“7×24”小時用戶投訴舉報處理通道、三審三查版權審核制度等,完善版權投訴處理機制,加強維權管理,及時受理權利人的通知投訴。國家版權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專項行動鼓勵社會各界向版權執法部門投訴舉報,對經核實線索查處案件的舉報人將予以獎勵,同時將加大對大案要案和典型案件的宣傳力度,曝光不履行主體責任的互聯網企業,以維護清朗的網絡空間秩序,營造良好的網絡版權環境。(侯偉)
區塊鏈存証首案:保護版權新思路
6月28日,杭州互聯網法院對一起侵犯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糾紛案進行了公開宣判,首次對採用區塊鏈技術存証的電子數據的法律效力予以確認,引發行業高度關注。法院方面表示,對於包括區塊鏈存証在內的電子証據,法院秉承開放和中立的態度進行個案分析和認定,既不會因為區塊鏈技術本身屬於一種新型技術手段而排斥或提高它的証據認定標准,也不會因為其技術具有難以篡改性或難以刪除的特點就降低相應認定標准,而是會根據電子証據的相關法律規定來判斷其証據效力。
2017年以來,區塊鏈技術接棒人工智能成為了“網紅”詞語。區塊鏈是一種去中心化數據庫,由多個機構或者多個公司的服務器作為節點構成網絡,如想修改某一區塊數據,則需要修改該區塊之外所有數據,因此,區塊鏈具有難以篡改和刪除的特點,被寄予希望作為一種可靠的電子証據存証手段,應用於版權存証。
“區塊鏈存証第一案”讓業界看見了區塊鏈技術在著作權領域可能的應用前景。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區塊鏈可以讓人們在互不信任的情況下進行互相合作,故可將其運用於作品版權登記中,發揮其多節點連接、分布式存儲、低信息傳輸成本的優勢,突破地域限制,保護數據安全,降低登記費用和時間成本。區塊鏈的應用有望將整個版權業務流程推入到高自動化、高智能化階段。
此外,成熟的區塊鏈技術還有望在降低版權確權難度、高效維權以及簡化版權交易流程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版權証明通常是權屬認定的第一步,而區塊鏈的關鍵要素就是鏈上信息不可篡改,能夠提供一個強有力的電子信息存在証明。區塊鏈技術還可與人工智能進一步結合運用,當版權核心信息存儲於區塊鏈上時,可通過人工智能檢索出有關侵權文件或侵權行為,並與鏈上信息進行比對,一旦比對成功,則可以自動進入維權階段。在權屬認定之外,區塊鏈技術也可運用於授權交易環節,區塊鏈可以打通一條上下游可見的交易鏈,增加實體信息可信度,讓數據在授權交易市場的鏈條上有序流轉。
目前,區塊鏈技術已開始應用於國內一些原創內容交易平台,在版權保護領域初顯身手。比如,“圖騰”區塊鏈原創圖片服務平台能夠為入駐攝影師提供原創認証、圖片作品版權監控與維權等服務。“圖騰”開發了一個版權存証系統,可以為內容作品提供具有明確時間標記的“存在性証明”,對於諸多加入的圖片版權機構,其相關原創作品的授權流轉信息同樣會被記錄。區塊鏈技術還被應用在“圖騰”的一站式在線維權系統中,該系統會在發現侵權行為后進行在線取証並記錄至區塊鏈中。該平台因正式上線不久,其應用效果仍待進一步檢驗。
然而,有業內人士仍對區塊鏈技術持謹慎態度。一方面,現行作品版權登記制度不對內容進行實質性審查,在某個聯盟鏈上登記過的作品也可以在另一條鏈上繼續登記,這類在互聯網中存在的問題,在區塊鏈上同樣存在。另一方面,版權歸屬認証的問題其實並不需要應用區塊鏈這種復雜技術,從著作權角度而言,復雜的區塊鏈技術體系或許有必要,但是社會未必接受這一體系,因為涉及到的利益太小,出錯之后的糾正成本其實很低,短期內區塊鏈技術與傳統的登記相比並沒有太大進步。(李楊芳)
網絡音頻:豐富內容變現渠道
2018年12月1日至3日,主題為“你來聽,我買單,4.8億人一起的狂歡”的第三屆喜馬拉雅123狂歡節如期舉行。據了解,此屆123狂歡節覆蓋328個行業,共有8100位音頻創作者和2135萬用戶參與,內容消費總額超過4.35億元,遠超第二屆的1.96億元。同時,付費內容更加多元,2017年123狂歡節付費內容31萬條,而2018年123狂歡節付費內容138萬條,相較於去年增加了4倍多。
近年來,我國的網絡音頻行業快速發展,艾瑞發布的《中國網絡音頻行業研究報告》(下稱報告)顯示,2017年我國網絡音頻行業市場規模為33.2億元,用戶規模達2.6億,2018年有望達3億。
面對網絡音頻這一龐大的市場,網絡音頻行業積極探索變現渠道。北京聲動懶人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惠祥表示,經過不斷探索,如今國內的有聲閱讀盈利模式豐富多樣。李惠祥介紹,其一為章節付費模式,用戶可以選擇購買某些章節﹔其二為整本付費,用戶在免費試聽前幾個章節后選擇一次性購買全部章節﹔其三為訂閱付費,用戶在免費試聽前幾個章節后選擇訂閱整本書,一次性付款后等待更新。此外,還有會員付費模式,用戶可以按時間的長短購買不同的會員期,購買后可以免費暢聽所有的內容。
以蜻蜓FM為例,蜻蜓FM的COO肖軼介紹,2018年4月23日,蜻蜓FM正式發售超級會員,售價為每年198元。第一階段的會員免費暢聽權益包含7000多部優秀網絡文學,2000多本出版精品,《人民的名義》《大唐榮耀》《海上牧雲記》《我們仨》《白鹿原》《白銀時代》等暢銷付費有聲讀物都涵蓋其中。
網絡音頻行業步入發展快車道之際,也伴隨著有聲書內容供給緩慢,難以滿足市場的需求等問題。比如有聲書內容供給方面,相較於其他類型的網絡音頻內容,有聲書內容的生產在產業鏈中還有作品有聲版權授權的重要步驟,除此之外,有聲書需要朗讀者進行情感的演繹和表達,以及后期背景音、配樂的混編剪輯,因此有聲書內容的生產也需要投入更高的人力物力成本。但目前有聲書作品付費在國內發展緩慢,產業環境的不成熟也間接導致了有聲書內容供給緩慢且主要集中在頭部網絡文學作品中,難以滿足市場對有聲書內容的需求。
雖然網絡音頻行業面臨諸多問題,但報告還是對網絡音頻行業充滿了信心。報告認為,得益於資本、用戶等多個層面的優勢,以喜馬拉雅、蜻蜓FM和懶人聽書為代表的頭部音頻平台和以閱文聽書為代表的重要版權方,在產業中的資源整合水平將進一步加強,音頻內容的生產將進一步朝標准化和IP孵化方向升級。(侯偉)
故宮文創:敲開衍生市場大門
新年在即,故宮又上新了。《謎宮·如意琳琅圖籍》是一款由故宮出版社推出的互動解謎類游戲書,以四孔線裝書的仿古工藝制作,附有毛筆等18件精美道具,讀者還可以掃描二維碼,在手機端APP上與主人公一起揭開塵封的宮廷秘史。該書制作精良又頗具創意,在2018年10月25日開始的眾籌期限內籌集金額達2020萬元,圖書預售超過12萬冊,為故宮文創產品口碑再筑新高。
今年以來,故宮文創產品上新不斷,2019年《故宮日歷》以生肖豬為主題,集聚故宮院藏文物中表現豬與富足生活的文物,成為很多人案頭茶幾的最愛“悅讀”﹔故宮彩妝系列以“郎窯紅”“碧璽色”等國寶色著色,取后妃服飾繡品為外觀設計元素,化解了玻璃窗后國之瑰寶的冰冷感與距離感,使之成為日常的美好小物來到大眾身邊……故宮推出的首檔電視節目《上新了·故宮》更是打造出一場全民參與的故宮文創集會。
2018年,我國文化創意產業快速發展,在10月舉行的第十三屆中國北京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上,相關方共簽署文化創意產業項目39個,金額達68.135億元,其中,基於傳統文化展開的衍生開發類項目穩步提升,金額佔比近20%。文創產品開發令傳統文化煥發全新活力,“朱雀銜環杯”“長信宮燈”等越來越多的文物元素被運用於時尚生活用品,以楊柳青年畫、泥人張彩塑等老字號為素材的帆布包、絲綢制品等也開始出現在更多年輕人身邊。
這類品類豐富、極具創意的文化衍生品成功敲開了市場大門。在自主開發之外,許多文博單位更樂於同社會優秀設計團隊、制作企業等合作,進行授權開發。比如,故宮攜手洛可可創新設計集團,借用生活在故宮裡的2000余隻野貓形象設計出“故宮貓”系列衍生產品﹔2018年年中,故宮與鳳凰衛視聯合打造了《清明上河圖3.0》高科技互動展演。如何打通授權渠道以使文化價值充分開發,一度成為業界關注的重點。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文創開發追求“質”而非“量”,文博單位在授權時應多與各行業領軍企業合作,要對企業的產品設計和品牌營銷實力進行綜合考量,同時,要精心篩選與自身文化屬性相契合的品牌或產品,這樣既可以保護文化形象不因濫用而折損價值,也可以保証衍生品質量以維系口碑。同時,文創開發還應注重授權品類的豐富性,逐步打通消費品、聯合推廣、互動娛樂等多元渠道,以促進文化形象深度延展。
文化創意產業的有序推進也帶動了設計制作服務、授權交易服務以及供應鏈管理等支持型服務的發展。成熟的文創開發工業體系講求精細化運營、專業化分工和規模化生產,對供應鏈管理有極高要求,目前,業內普遍希望能夠集結市場各方資源,搭建起一個覆蓋所有內容、工種和環節的超級供應鏈體系,以為文創開發提供有力保障。此外,業內期待授權交易保護持續完善,在規范產業秩序的基礎上,引進文化內容生產商和供應鏈體系,搭建起第三方授權交易平台,這也將有效推動我國文創開發工業體系的完善。(李楊芳)
金庸江湖:彰顯版權造富價值
“這裡躺著一個人。在20世紀、21世紀,他寫過十幾部武俠小說。他的小說有幾億人喜歡……”這是很多年前,金庸(本名查良鏞)給自己“設計”的墓志銘。
2018年10月30日,金庸與世長辭,享年94歲。金庸是我國著名的武俠小說家,其生前創作的《書劍恩仇錄》《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等14部武俠小說,幾乎成為“武俠”的代名詞,也給金庸帶來了巨大的版稅收入。
自1955年《書劍恩仇錄》問世,金庸的武俠小說先在中國香港、東南亞等地,然后在海峽兩岸乃至整個華人社會長盛不衰。根據傅國涌所著《金庸傳(修訂版)》一書所統計,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金庸的作品在中國香港及海外一直高居暢銷榜榜首,他的小說平均每本超過1000版,最多達到2124版,總銷量超過1億元。
2010年時,金庸小說在內地重新結集出版,金庸版稅收入350萬元﹔2016年,第十屆作家榜上,金庸名列17位,版稅收入為850萬元。除了小說出版,金庸的作品還被改編為影視劇、游戲等。1976年,第一部改編自金庸小說的中國香港武俠電視劇《書劍恩仇錄》在香港無線台上映,首播即席卷香港、東南亞,也令當時的小生鄭少秋紅遍中國香港和東南亞,奠定了鄭少秋香港首席武俠小生的地位。彼時,隨著電影電視的普及,金庸的小說繼紙質版后又以影視的形式進入市場,也給他帶來了可觀的版權收入。其中,《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雪山飛狐》等影視劇可謂是拍一部火一部,翻拍與他作品有關的電影電視粗略統計早已經超過100部。當然,在諸多的影視作品中,有關金庸版權費的故事俯首即是,比如“一個億”的故事。
說到“一個億”,金庸1999年時以一元錢授權中央電視台拍攝《笑傲江湖》后,有媒體記者問金庸,會不會同樣以“一元錢”的價格把其他著作的影視改編權許可給中央電視台?金庸笑言,很可能會賣,不過不是“一塊錢”,有可能是“一個億”,“因為從目前的市場形勢來看,這部《笑傲江湖》應該會取得不錯的經濟效益。”
積極進行創作的同時,金庸還很重視版權保護。以《此間的少年》為例,因認為作家江南(本名楊治)創作的《此間的少年》中人物名稱與其作品相同的共65個,包括郭靖、黃蓉、令狐沖、段譽、喬峰、小龍女等,金庸於2015年12月將楊治訴至法院,認為楊治等侵犯其版權,同時構成不正當競爭,請求法院判令對方停止侵權。2018年8月16日,該案在廣州市天河區人民法院一審宣判,法院判定楊治與出版公司等4被告賠償金庸經濟損失168萬元,及為制止侵權行為的合理開支20萬元,公開賠禮道歉消除不良影響。再比如,2014年,金庸與完美世界、搜狐暢游掀起聲勢浩大的正版維權風暴,超過100款涉嫌侵權的游戲被修改或下架。
業內人士認為,金庸的版權維權之路已引起了業界乃至整個社會對版權的重視和熱議。從這個角度看,雖然先人已逝,但其留下的尊重創新、勇於維權、守護文化的種子將依然在江湖之上久久播撒。(侯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