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知識產權>>首頁滾動

這一年,轉化之路越走越寬

2018年12月27日08:44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這一年,轉化之路越走越寬

科技改變未來。在邁向科技強國的征程中,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科技創新的馬拉鬆競賽中,落實科技成果轉化,對接生產力才是終點。

這一年,以成果轉化為突破口,打好科技創新系列組合拳,努力發揮科技支撐引領新常態的核心作用﹔這一年,轉化模式不斷創新,利好政策頻頻出台,科技與經濟融合之路越走越寬。

1 廣東“四不像”研發機構闖出新路

早在1996年12月,清華大學和深圳市政府合作建立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揭開了新型研發機構建設的序幕。近年來,在廣東省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了一批建設模式新、體制機制新的新型研發機構,深圳光啟、華大基因、華科大東莞工研院等成為這些機構的典型代表。

廣東的新型研發機構一般是指投資主體多元化、建設模式國際化、運行機制市場化、管理制度現代化,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獨立法人組織。它們雖然“四不像”——不完全像大學、科研院所、企業、事業單位,卻成為政府、企業、資本市場的寵兒和促成科研成果產業化的“紅娘”。

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廣東新型研發機構已達219家,機構總收入預計達1015億元,累計創辦孵化企業預計達4660家,平均每家創辦孵化企業21家,成為廣東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動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奇兵”。

2 合適的條件喚醒沉睡20年的技術

解耦燃燒技術1995年申請專利,但直到20年后,它才得以大面積應用推廣。這項技術說白了就是改造煤爐,讓煤在爐中經過兩次充分燃燒,一次燃燒減排氮氧化物,一次燃燒減排一氧化碳,兩次減排的同時,提高了燃燒效率。

這項技術不是不先進而是太先進。20多年前的中國還沒有人意識到要減排氮氧化物。擁有這項技術專利的中科院過程工程所曾經和一些企業合作過,但都沒有走得太遠。直到霧霾治理被提上日程,國家政策開始向真正超低排放的燃煤技術傾斜。

轉機出現在中科院過程工程所與兗礦集團的合作上。新型燃煤爐的推廣對兗礦來說是一舉多得,不僅增加了原有產品的附加值,還為兗礦集團的轉型升級提供了技術支撐。

中科院過程工程所負責此項技術推廣的劉新華在講到解耦燃燒技術的成果轉化時,特別強調,成功的成果轉化條件,一定是技術開發、國家政策扶持和依托大企業同時具備,三者缺一不可。“我們是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機會,找到了合適的推廣者,才使得解耦燃燒技術得以轉化。”

3 華南理工探索技術作價入股

高性能對位芳綸紙基復合材料應用於飛機、高鐵、航空母艦、大型運輸機、運載火箭等關鍵部件的制造。此前,該類材料完全被美國杜邦公司壟斷。華南理工大學胡健領銜的團隊,研發了芳綸紙相關技術,突破國外技術封鎖,研發出第三代產品,為我國新型國防裝備研制提供了材料保障。

中車集團株洲時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直在尋求解決芳綸紙蜂窩問題的方案。他們找到胡健,商討該技術轉化事宜。學校是否同意,如何轉化,國有資產如何評估作價?學校成果推廣和資產管理相關部門進行了專門的論証調研,給予了充分的政策支持,掃除技術入股障礙﹔多次召開校長辦公會討論,積極配合團隊與投資方在技術合作細節、企業投資規模、合作模式等方面進行深入洽談。

最終,胡健團隊的技術作價6684萬元入股,與中車集團株洲時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設立合資公司,校方佔合資公司25%的股份,學校按規定將所持股份的80%獎勵給團隊。在胡健看來,該成果得以順利產業化的關鍵在於“資金+政策”支持。

4 中科院首次集中拍賣大量專利

中國科學院知識產權運營管理中心籌辦的專利拍賣會3月拉開序幕,這是我國專利公開拍賣有史以來數量最大、質量最高的一次。中科院院屬57家機構超過900件專利的拍賣標的,涵蓋了新材料產業、智能制造業、先進生物產業、清潔能源等。

中科院採取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網上競價和拍賣舉牌聯動,全方位多渠道推進知識產權的運營。

作為科技國家隊的中科院,雖然每年都產出大量的專利,但集中拍賣專利還是首次。中科院知識產權運營管理中心為此還推出了“中科院專利估值模型”,從專利的先進性、技術支撐度、市場關聯度三個維度進行評價,生成擬拍賣專利的預估值。

近年來,中科院在推進成果轉移轉化方面動作頻頻。去年,中科院知識產權運營管理中心還面向中小企業推出了“普惠計劃”,以共享中科院專利為抓手,企業簽訂協議成為專利池的共享人,按照入池協議的約定可以在兩年期限內自行免費使用專利。

5 真金白銀優惠轉化所得稅

4月18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在落實好科技人員股權獎勵遞延納稅優惠政策的同時,對因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獲得的現金獎勵給予稅收優惠。

這是自2016年“將股權激勵獲得者進行股權轉讓時的稅率降至20%”以后,又一次在個人所得稅方面“動刀”,直接加大對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激勵。有專家認為,這是繼提高個稅起征點和增加項目扣除之后,一項具有較強針對性的個稅改革政策,是迄今為止我國多輪個稅改革以來的最大亮點。

所謂針對性,是指專門針對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獲得的現金獎勵收入,3年內減半征收個人所得稅。這等於給科技人員特別是現有體制內的科研機構、高校等單位科技人員發了一個“大紅包”,對調動我國科技人員熱愛科研、開展研究和不斷創新的積極性將會發揮重大作用,有利於我國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提高科技研發水平和科技成果轉化能力。

專家分析,面對復雜的國際環境,此次單獨出台的對職務科技成果轉化取得收入的個稅優惠政策,旨在加快發展國家核心技術,加快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從國家發展和國際競爭的角度出發,這項個稅優惠政策應該作為個稅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長期堅持執行下去,讓我國的科研能力和科技水平真正走在世界前列。

6 山東技術轉移體系有了“施工圖”

山東省今年5月份頒布《關於加快全省技術轉移體系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到2020年,山東基本建成實體和網上技術市場健全、專業技術市場補充的技術市場體系,形成線上線下聯動、橫向縱向聯通,銜接國內外技術轉移機構,政產學研金服用共同創新,覆蓋全省各市、縣(市、區)的科技成果轉化新格局。

去年11月中旬,科技部批復山東建設“濟青煙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自此之后,瞄著“建設成為以藍色經濟、綠色農業為特色的全國重要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輻射源和聚集地”的目標,濟南、青島、煙台三地“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出台了一系列新政,而全省層面的《意見》出台,是最新的“大動作”。

該《意見》對症下藥,首次提出推動縣域成為科技成果轉化的主陣地,並從組織管理體系、技術供需對接、試點示范3個方面進行細化。

作為“成果轉移示范區”主陣地,專家認為,《意見》是“國家技術轉移體系”落地山東的具體“施工圖”。

7 珠三角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啟航

6月28日,“珠三角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推進會”在廣州召開,標志著珠三角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建設正式全面啟動。

改革開放前沿的珠三角地區,經多年發展,已成為科技成果轉化發展高地。創建示范區,更有助於廣東新舊動能轉換,提高產業競爭力和影響力。

今年5月,科技部批復同意廣東省建設珠三角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成為9個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之一。示范區將著力強化五大特色定位:一是依托廣東區位優勢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機遇,打造技術轉移國際合作試驗區﹔二是充分發揮珠三角地區制造業發達、對先進制造技術需求旺盛的優勢,打造先進制造技術成果轉化應用示范區﹔三是構建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資體系,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打造國內金融和科技結合的示范區﹔四是充分發揮珠三角地理環境優勢,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生產性服務業等現代產業,打造綠色發展先行區﹔五是以軍民科技融合為契機,建設一批軍民協同創新和成果轉化載體。

8 劍橋啟迪聯手探索科研成果商業化

7月19日,啟迪控股在英國劍橋科技園投資建設的啟迪科技園海外園區舉行了開幕儀式。這表明,啟迪多年探索的科技成果轉化路徑和立體三螺旋理論再次被認可和証明。

劍橋啟迪科技園是中英頂級科技園的首次合作,也是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成立472年以來首次與其他機構合作建設科技園。科技園將為中英科技企業的跨國交流合作提供便捷渠道,為兩國科研成果的商業化提供新方案。

該園區的建設將把啟迪在科技服務領域的領先優勢,與劍橋在生命科技領域的人才和產業集群效應有機地結合起來,孵化培育大批初創型生物科技企業,在促進當地科技事業蓬勃發展的同時帶來更多的跨國合作機遇。園區內的生命科技創新中心將借助啟迪控股全球科技創新網絡資源,將劍橋乃至英國在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方面的先進技術、創新模式,有機互動地推廣至全世界。

在啟迪控股董事長王濟武看來,科技成果轉化是有規律的,而啟迪摸索出的立體三螺旋模式正契合了這一規律。

9 育種專家“下海”成就種業“黑馬”

在最新發布的雜交玉米、雜交水稻、常規水稻和小麥四大類作物全國前20強種子企業名單中,一家正式“入行”雜交水稻種業僅6年的“黑馬”企業——創世紀種業有限公司奪得第9位的好名次。

2012年,為實現“雜交水稻夢”,該公司從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挖”來了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團隊核心育種專家鄧啟雲,共同成立了新公司湖南袁創超級稻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袁創公司),迅速展開了一系列成果研發與轉化。成立短短6年多時間裡,袁創公司淨資產實現成倍增長,年收入過億元。

鄧啟雲深知對於應用型研究的農業領域,研發出的品種隻有到田間地頭進行成果推廣,才能實現品種的最終價值。他曾想方設法地促進成果推廣,先后嘗試了將育成品種生產銷售權轉讓給企業,將創制的核心親本引種至企業合作開發,以及直接開辦企業轉化等各種成果轉化方式。

種業被定位為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但該領域存在著原始創新艱難、成果轉化不易等問題。袁創公司的探索表明,科研院所的“科技”,與市場“資本”完美結合,可以孕育出超級“黑馬”。

10 多項改革為成果轉化再鬆綁

允許轉制院所和事業單位管理人員、科研人員以“技術股+現金股”形式持有股權﹔引入技術經理人全程參與成果轉化﹔鼓勵高校、科研院所以訂單等方式參與企業技術攻關……12月5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將新一批23項改革舉措,向更大范圍復制推廣。這也是對科技成果轉化的進一步鬆綁,將進一步為轉制院所和事業單位股權獎勵等政策落實掃除障礙。

會議還提出,將引入技術經理人全程參與成果轉化。專家們認為,由於運用市場機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時間不長,作為科技成果轉化服務系統的重要環節,我國科技轉化服務機構普遍呈現“小、散、弱”的特點,服務機構總量偏少,最大問題是科技成果轉化服務能力弱。引入技術經理人,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不僅能科學評估成果價值,還能增加技術轉移的公開性和透明度。

此外,政策還鼓勵高校、科研院所以訂單等方式參與企業技術攻關。這是國家明確鼓勵從源頭開始加強產學研融合,意味著高校和科研院所可按照需求導向開展科學研究,而不是閉門造車,同時要將企業委托研發的支出納入企業研究開發加計扣除抵扣所得稅的范圍,進一步調動企業“牽手”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積極性。(操秀英)

(責編:龔霏菲、王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