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湯圓的品牌故事

每年元宵節前夕,湖北省武漢市青山區退休工人郭老漢都要坐近兩小時公交車,再排上兩小時長隊,買兩斤五芳齋湯圓,一家人團團圓圓吃上一頓,這元宵節才算過得圓滿。
如今,“五芳齋的湯圓”,與“四季美的湯包、老通城的豆皮、蔡林記的熱干面”一起,名列武漢四大著名小吃。一說起這些響當當的名字,很多人不禁口舌生津。對這些老字號小吃,不少武漢人有著不可割舍的情感。2018年1月4日,湖北省武漢市人民政府公布第六批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武漢五芳齋湯圓制作技藝被列入該名錄。
事實上,全國至少有8個五芳齋,各有各的活路,且五芳齋這個品牌也並非最早由武漢人創立,外地的五芳齋甚至比武漢做得更大。但在品牌保護上,武漢五芳齋把握了主動。
“當初搶到這個品牌商標,還要感謝《長江日報》一篇報道。”五芳齋“掌門人”張永利回憶,1993年,《長江日報》頭版頭條一篇報道呼吁武漢企業保護品牌。當天,張永利就開始著手注冊商標。
很快,“五芳齋”的服務商標成功注冊,但商品商標已被浙江五芳齋注冊。張永利另想辦法,以拼音“WFZ”、一個圓和兩個調羹的形狀合成了一個圖形,成功注冊了新的商品商標。
在張永利看來,服務商標的成功注冊,使得其他“五芳齋”想要另開分店、樹招牌變成一種侵權行為。
“不能簡單地賣掉品牌,我們對它珍視無比,就像自己的眼睛一樣,一定不能讓它蒙塵。”張永利說,正是出於對品牌的愛惜,他一直沒有輕易發展連鎖,擔心管理、品質失控砸了牌子。
機器做的湯圓,如何能與手搓的湯圓口味一樣?不時有老顧客在店裡攔住張永利質疑。
張永利專門將這些顧客請到辦公室,奉上清茶,詳細解釋:機器生產並不是不好,關鍵是掌握好量,更能保証口味穩定。當然,少數品種不適應機械生產,五芳齋保持手工制作,並在包裝上注明。
河南、浙江、台灣都有機械生產的湯圓大品牌,憑什麼能讓武漢人獨愛五芳齋?除老字號品牌,張永利自稱有三大絕招:保持傳統配方、嚴把原材料進貨關、關鍵傳統工藝不能少。
如同可口可樂的配方,五芳齋的配方也是“一級機密”,張永利說,這個配方每年都隨季節、氣候變化稍做調整。
原武商集團董事長毛冬聲是張永利最佩服的人,“他將一個小小的武漢商場做到如今位居全國前列的商業集團,很不簡單。”張永利說,“我與他相比差很遠,但傳承百年老店一直是我的夢想。”
如今,張永利又與武漢生物工程學院專家合作,將傳統五芳齋糕團做成袋裝產品,進一步豐富工業化產品線。但此舉至少要投入約50萬元,他正尋求中小企業融資優惠政策支持。
此外,張永利已在美國注冊了“五芳齋”商標。他說:“產品批量出口的任務,可能這輩子我都完不成,但我會拼盡全力保護好品牌、經營好品牌,公司未來不愁發展。” (柳 鵬)
採訪感言
武漢五芳齋的成功在於其對品牌發展的重視以及企業知識產權意識的提升。如今,已被列入武漢非遺名錄的五芳齋湯圓制作技藝不僅在創新上下足了功夫,而對於更好地傳承也有了自己的心得,那就是,打造百年老店,實現創新發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