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知識產權>>首頁滾動

高校缺乏轉化動力 技術經理人市場不完善

科技成果轉化的“骨頭”仍難啃

2018年12月18日09:14 |
小字號
原標題:科技成果轉化的“骨頭”仍難啃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專門的技術轉移辦公室,有一批非常專業的技術經理人參與其中,他們一面對接高校、科研院所,一面對接企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起到了橋梁和紐帶的作用。而“國內技術經理人的市場機制還不健全,人才也短缺,所以促進技術經理人參與成果轉化,要在體制機制和人才培養方面補齊短板。”呂薇說。

“好政策關鍵在落實”

“政策出了一輪接一輪,但這兩三年,科技成果轉化的成效沒有顯著變化。”吳壽仁長期工作在科技成果轉化的一線,看了許多高校、科研院所的情況,他說:“好政策關鍵在落實。”

以上海為例,《2018年1-9月上海市技術合同認定登記統計快報》顯示,2018年1-9月上海經認定登記的技術合同14059項,比去年同期下降4.1%。其中,9月認定登記技術合同1522項,成交額37.88億元,分別比去年同期下降23.8%和32.2%。

而從全國高校層面看,數據更是不樂觀。據《2017年高等學校科技統計資料匯編》,全國各類高校全年專利授權數共229458項,合同形式轉讓數為4803件,轉化率隻有2%。中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率及產業化程度遠低於發達國家40%∼60%的平均水平。

症結在哪?“高校、科研院所沒動力。”吳壽仁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很多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轉化制度,沒有隨著國家政策的出台迭代更新,一些地方、部門出台的政策也存在同樣的問題。

在他看來,這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高校的考核體系沒有變化,仍以教學、科研為“指揮棒”﹔另一方面,對科研人員獎酬金比例的不斷加碼,也影響了單位作用的發揮。“不斷提高科研人員的獎酬金比例,並不一定有利於成果的轉化,成果轉化的核心問題不是把科研人員的獎酬提得多高。”吳壽仁說。

一個難以改變的問題是科技成果轉化對高校教師評職稱、寫論文往往沒有多大幫助,科技成果轉化在應用科學技術研究課題中沒有考核指標。如果轉化科研成果還不如多做幾個國家重點課題,那麼轉化的動力從哪裡來呢?

“搞科研>搞教學>做社會服務”的地位不等式在高校中仍十分普遍,同時,重論文輕轉化的傾向也一直沒變。老師對產業化積極性不高,大量成果在實驗室“沉睡”。

齊愛民也提到,由於高校科研評價體系不完善、科研經費管理制度的不足等,目前,大部分高校的科研成果考核仍以專利授權為標准,未以專利轉化為重點,使得高校科研成果大批量產生,但真正得到轉化的卻極少。

科技成果轉化要市場化

制度障礙成了邁不過去的一道坎。美國大學技術管理協會(AUTM)成員、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技術轉移辦主任樊華做了多年的專業技術經理人,今年初回到國內,他感受最大的是兩邊存在的環境、制度差異。

“在國外的一些高校,評價科研人員的學術地位已經開始不光看他在什麼期刊上發表了多少篇論文了,這只是作為評價的一部分,另一部分要看他為社會做了多大貢獻、科研成果產業化了多少。”樊華說,而在國內,很多科研工作者拿著科技成果主要還是為了評職稱,靠其他手段去激發他們的積極性有些舍本逐末。

另外,國內對接高校和企業的過程還在管理階段,遠遠未達到運營層面。“很多高校技術要作價入股的話,流程大概要走半年到一年,企業‘怨聲載道’,一些項目甚至根本就開展不下去。”樊華表示,有時候,技術是好技術,但過了市場窗口期,經濟價值就大大下降了,很多企業反饋,一些高校走流程,就像“陷入沼澤”一樣,“一些行政管理人員不會為了一項技術成果轉化加班,激勵機制缺乏,很多技術的黃金時間就耽誤了,商機也流失了。”

樊華希望科技成果轉化工作能“去中心化”,走出體制,讓市場來主導。“美國在《拜杜法案》制定之前,由政府資助的科研項目產生的專利權,一直由政府擁有。復雜的審批程序導致政府資助項目的專利技術很少向私人部門轉移,科技成果轉化率極低。后來,科技成果轉化工作逐漸市場化,奠定了美國創新經濟的地位。希望中國盡早能發揮出應有的勢能,搭建出自己的創新經濟體制。”

北京超凡技術轉移轉化研究院院長張曉宇也有類似的感受,在市場化的基礎上,他希望市場能更法制化、尊重創新。“市場對知識產權的尊重和理解深度還是不夠,為創新付費的意願仍不強。”張曉宇說,就他實際接觸的企業來看,許多都缺乏專利布局經驗、科技情報分析和管理策略意識,甚至有的已經做到幾百億規模的企業花大價錢購買了海外科技成果,卻遭遇技術引進了生產不出來,或者專利技術一半都是無效的、輕鬆就被山寨的境況。而山寨的違法成本還很低,對於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的積極性都是很大的打擊,在這些方面,“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項目由政府設立,成果出來有實際價值的較少,中標人盯著政府下達的指標,交差了事,即便獲得專利也是竹籃打水,沒有實施價值。”齊愛民認為,項目應該由企業設立,政府可以引導和支持,搭建平台,但不應該自己登台唱戲。“面向企業的項目,自然不用誰去推動轉化。”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張均斌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18年12月18日 10 版

(責編:龔霏菲、王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