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故宮口紅熱看文化富礦開發

連日來,故宮又因“上新”刷屏,這次美醉“剁手黨”的是口紅等彩妝系列文創產品,設計靈感來自於故宮國寶“動人心魄的紅”及宮妃服飾。這場“歷史與顏色的告白儀式”,激發了異常火爆的消費熱情。目前,不僅現貨被搶購一空,預約也排到了明年。
快600歲的故宮進軍彩妝界時尚圈,讓人驚艷,但細想其實也全在情理之中。近些年,故宮文創總能“腦洞大開”,從佛珠耳機到故宮日歷,從帝王折扇到“御膳房”冰箱貼,總能博人會心一笑。而借助網絡營銷,上市的新品往往都能成為“網紅”,以至於有粉絲調侃:“一入宮門深似海,從此錢包是路人”。院長單霽翔在一次演講中也幽默“官宣”,勸大家別買故宮行李牌,“因為太好看了,用一次就得丟”。
故宮文創產品的熱銷再一次証明:傳統文化是一座富礦,浩瀚珍寶中信手拈來些許便能做出大文章。博物館等文化機構隻要敢於創新,就能擁抱一片前景無限的“藍海”。故宮博物院通過自營、品牌授權等方式,2017年僅靠文創產品就營收超過10億元。而這又“反哺”博物館主業,吸引更多人走進展館,可謂實現了經濟效益和文化效應的雙贏。從行業發展規律來看,這實為未來發展的正確方向,大英博物館等行業先鋒均是以藝術衍生品為主要收入來源。尤其是隨著人們精神追求的水漲船高,對文創產品既有極高期待也有消費能力。有遠見的文化機構應該深耕這一富礦,這是強化自身“造血功能”的題中之義,也是更好履行文化傳播使命的著力之處。
但反觀現實,文化機構“抱著水缸喊渴”的現象還很多。就拿博物館來說,故宮一馬當先,但后繼者寥寥。大多數藏品都躺在玻璃罩裡沉睡,任由歷史的灰塵越積越厚。即便有些地方搞起了開發,也大多簡單粗暴,流於“文物長什麼樣,產品就長什麼樣”的低級形態。而一些文創雖然搞得風生水起,卻又陷入文化味太淡、商業味太濃的窠臼,甚至因商業利益互相掐架,落得一地雞毛。凡此種種,顯然都不是傳統文化產業創新的正確打開方式,也沒有把准文創的初心所在。
文創文創,既要有文,更要有創。傳統文化固然取之不盡,但並不意味著一套就靈。市面上那些成功的產品,無不是將古老元素與現代生活結合起來,並注重講好背后的文化故事。進一步說,博物館等文化機構之所以要開發文創產品,核心用意在於“引人入勝”。文創產品只是一個橋梁,使命在於激發現代人深入了解背后文化的興趣。比如此番“國寶同色”的口紅熱銷,就不乏消費者表示,打算最近去故宮參觀一下,看一看這些色號對應的文物。因追尋“素唇上的那抹紅”進而欣賞文物,豈不妙哉善哉?
文化是文物的魅力所在,匠心開發則是文創長久立足的關鍵。特別是在商業大潮波濤洶涌的當下,更需要坐擁富礦的文化機構守住初心、敢於創新,讓更多歷史寶藏重新活起來,賦予傳統文化更強勁的生命力。(范榮)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