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級非遺“華縣皮影制作技藝”這樣與時俱進

編者按:陝西省級非遺“華縣皮影制作技藝”在當地非常有名,而其傳承人帶領團隊給古老的皮影戲注入了新鮮的血液,致力於將皮影向年輕人的審美觀靠攏,吸引了許多年輕觀眾,也吸引了更多年輕人加入到皮影行當中來。想知道當皮影跳起芭蕾是什麼樣的?快來看看吧。
燈光暗下,幕布亮起。伴隨著《白毛女》的旋律,銀幕上的皮影“喜兒”踮起腳尖,跳起了優美的芭蕾舞,舉手投足與真人無異。銀幕后,3位年輕的簽手分別牽著“喜兒”的頭、手、腳,3人步調一致配合默契,身體隨音樂輕快搖擺。
這一幕發生在中國皮影的發源地——陝西華州。新秦南路西口,這座名為“影子坊”的二層小樓,每年都會接待大批國內外游客和慕名而來的學習者。這裡是陝西省級非遺“華縣皮影制作技藝”傳承人薛宏權的“皮影樂園”。
“一口訴說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是傳統皮影表演的生動寫照。薛宏權從14歲開始學皮影,那時已經過了華州皮影的鼎盛時期。
“現在有了手機電腦,年輕人更不願意看皮影戲了,更不要說學皮影表演。”說起皮影日漸沒落的情景,薛宏權仍感慨萬分。
吸引年輕人,先從皮影造型開始。在皮影雕刻上,影子坊的創新能力可謂獨樹一格。一樓琳琅滿目的展示大廳,挂滿了一米多高的皮影精品。這些取材自《紅樓夢》《八仙圖》《三國演義》的皮影形象,融入中國畫、工筆畫等手法,盡顯忠奸賢惡。
二樓是皮影雕刻工作室。幾位年輕的雕刻師傅正展示著華州皮影獨一無二的刀法。十幾把刻刀、二十多把銃子,他們熟練地操作著刻刀,無論各種直線、曲線、紋路、頭發絲等,都是一刀下去一氣呵成。
“雕刻時刀扎下去不動,用手轉動皮子,這樣刻出的皮影刀口圓潤、線條流暢齊整,這個叫做‘推皮走刀’。”薛宏權說,華州皮影的雕刻手法極具特色,共有刮、磨、洗、刻、染、綴等24道工序,一件成品需要刻三四千刀才能做成。
在影子坊,人們在參觀、購買皮影的同時,也可以欣賞皮影表演。這是薛宏權在上海戲劇學院授課時受到的啟發,他發現要想把華州皮影傳播得更廣泛,得顛覆傳統的演出方式。
“傳統的故事,古老的服飾,緩慢的唱腔,這些都是皮影戲演出市場萎縮的原因。”薛宏權一直致力於將皮影向年輕人的審美觀靠攏。在他的帶領下,影子坊團隊給古老的皮影戲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吸引了許多年輕觀眾,也吸引了更多年輕人加入到皮影行當中來。
騫玉婷,“芭蕾喜兒”的簽手之一,是一位“90后”姑娘,老家在本地柳枝鎮,七八年前她曾在廣東做過公司文秘,如今回華州從事皮影雕刻和表演。“經典需要我們年輕人來傳承。”騫玉婷和影子坊的表演者們將演出搬上央視、東方衛視的舞台,受到節目評委和嘉賓們交口稱贊。
“非遺要傳承,必須與時俱進,必須推向市場。”薛宏權說,“讓更多的人認可接受喜歡,你才能傳承,否則的話,好多的東西,不被大眾所認可,或者說和人們的生活脫節,在傳承的過程中就很困難。”
“雖然說我們有很多新嘗試,但我們從未丟棄皮影最根本的東西,沒有喪失皮影本身的味道。”薛宏權的熱愛和堅守,最終換來了皮影的新生。保護、傳承、創新,已經在這片土地上生長了兩千多年的華州皮影依然充滿活力。
採訪感言
非遺的保護與傳承,歸根結底要落實到傳承人和青年人身上。要傳承,必先生存,這就需要找到非遺與市場的接口。傳承與創新同樣重要,想要非遺多彩綻放,創新活力不可或缺。(王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