廁所革命:創新,讓生活更美好

11月19日,是聯合國世界廁所日,今年宣傳活動的主題思想是:“當自然呼喚來臨時,我們就需要廁所。”此前,由中國貿促會、中國國際商會和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共同舉辦的新世代廁所博覽會在中國北京開幕。智能沖水馬桶、糞尿分集式無水馬桶、燃燒式無水馬桶、可殺滅病原體的新型廁所、小型糞便處理廠等高科技衛生處理設備集中亮相,展示了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投資研發的變革性廁所技術。據業內人士介紹,近年來,世界各國對廁所革命的深入開展,引發全球對廁所領域清潔技術革新的關注,將對該領域知識產權保護產生極為重要的影響。
抽水馬桶 偉大發明
回首廁所的千年發展史,每一次廁所的革故鼎新,無不閃耀著發明和創新的光芒。1596年,英國貴族約翰·哈靈頓發明了第一個實用的馬桶——一個有水箱和沖水閥門的木制座位,成為現代抽水馬桶的雛形。1775年,第一件具有現代意義的抽水馬桶專利由蘇格蘭鐘表匠、發明家亞歷山大·卡明斯發明創造,馬桶使用的S型彎管取得了發明專利。1778年,英國發明家約瑟夫·布拉梅又改進了抽水馬桶的設計,採用了能控制水箱裡水流量的三球閥以及U形彎管等。
1827年,約翰·道爾頓第一次將陶瓷用作抽水馬桶的缸體和管件。1852年,管道工喬治·詹寧斯發明公用抽水馬桶並取得專利。1861年,英國的托馬斯·克萊帕發明了一套先進的節水沖洗系統,糞便尿液等廢物排放才開始進入現代化時期。1885年,托馬斯·威廉·土威福在英國取得第一個全陶瓷馬桶的專利,其后每年都有數十件改進的專利獲授權。1914年,由英國人在唐山開的啟新陶瓷廠(唐山陶瓷廠的前身)制造出中國第一件陶瓷馬桶。19世紀60年代,抽水馬桶開始在歐美盛行,后來傳到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
十九世紀后期,人們意識到病菌與飲用水之間的聯系。英國人開始將排污管線布置在飲用水管線下游,抽水馬桶被這些看不見的管線連接起來。有了城市一體化的排污系統工程之后,抽水馬桶得以大顯身手,馬桶技術領域的發明和技術革新層出不窮,見証了現代文明的發展歷程。
創新助力 廁所革命
近代以來,尤其是兩次世界大戰以后,人們逐漸意識到,廁所也是人們對抗傳染性疾病的重要戰場之一,廁所衛生是事關全體人類健康與福祉的重要議題。據了解,在沒有安全衛生設施的地區,糞便中攜帶的各種病原體容易引發腹瀉、霍亂、傷寒等疾病。因此,想要在全球范圍消除廁所糞便帶來系列的環境污染這個頑疾,該領域技術革新勢在必行。
2000年9月,在巴西召開的聯合國千年首腦會議上,世界各國領導人定下了一系列千年發展目標,其中一個目標就是:到2015年,要讓全世界沒有干淨飲水和衛生廁所的人口減少一半,開啟了世界廁所革命的帷幕。實際上,近幾十年來,在廁所衛生清潔技術創新的帶動下,全球各國在提高數十億民眾的健康和衛生水平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全球范圍的廁所衛生清潔技術,尤其是馬桶技術的不斷更迭,使得全球各個國家正面臨推廣創新的廁所衛生產品、惠及全球億萬民眾的契機。
目前,世界上仍有45億人居住的房屋缺乏能安全處理排泄物的廁所,8.92億人仍然在隨地便溺。如此大規模的人類排泄物未經處理,對全球公共健康、生活和工作、營養、教育和經濟都產生了破壞性影響。在2018年世界廁所日來臨之際,瑞典斯德哥爾摩環境研究所高級研究員Arno Rosemarin博士認為,確保到2030年為所有人提供水和環境衛生並對其進行可持續管理的目標還很遙遠,隻有加快技術創新和更新傳統理念,才能更有效地解決現實問題。
更新理念 品牌制勝
多年來,馬桶一直在不斷革新,從材質到造型再到功能智能化,無一不是廁所衛生清潔技術領域的新突破。而智能抽水馬桶無疑是該領域發明創造的智慧結晶。1964年,美國人Arnold Cohen用了兩年時間研發了集沖洗和烘干功能為一體的智能馬桶蓋,並獲得發明專利,開啟了智能馬桶的時代。
隨著科技的發展,智能馬桶的品牌品質越來越為人們關注。在日本,衛生間裡的塑料紙簍,如不及時清理就會大大增加細菌繁殖的速度,智能馬桶可以在“方便”后進行自動清洗、烘干,無需衛生紙擦拭,有效解決衛生紙和紙簍帶來的衛生問題。智能馬桶集便圈加熱、溫水洗淨、按摩等多項功能於一身,提供更佳的潔身功效和舒適的清洗體驗。雙噴嘴的設計,提供臀部清潔等多種功能,而且清洗到位﹔而脈沖沖洗的智能馬桶模式,還能讓人們享受到SPA按摩功效。日本馬桶蓋有成熟的技術以及成本優勢,在其個性化設計、產品質量、售后服務等方面具有良好口碑。
實際上,在全球技術革新的推動下,歐洲、非洲、南美等很多地區已經開始實施並應用新型衛生環保馬桶系統,更不乏依靠品牌贏得市場的成功案例。成立於1976年的瑞典Separett公司一直致力於設計馬桶及廁所衛生的解決方案,如今該公司已成為瑞典家喻戶曉的尿液分流廁所系統的領先制造商,擁有Separett、Sally等世界知名的諸多商標,其70%的產品供應瑞典國內市場,同時出口到南非、格陵蘭、加拿大以及東南亞、南美洲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公司董事長Mikael Bilsund兼任公司首席設計師,已經帶領其設計團隊研發出糞尿分離風干式、冰凍式、燃燒式等多種馬桶為主要形式的衛生清潔廁所系統。據Separett公司中國區市場代表陳向陽介紹,截至目前,公司的Separett、Sally商標等相關知識產權已經完成在全球主要市場的布局,並成為聯合國相關機構的供應商,為其產品的全球市場推廣奠定了基礎。
技術引領 可持續發展
統計資料顯示,一個人每年大約要排出50升大便和500升小便,需要用1.5萬升水沖洗,還要經過龐大的污水管網流到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還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污水處理的一個重要目標是分離出污水中的氮磷鉀等元素,處理過后的污泥還帶有各種有毒有害物質,是環境的一大隱患。如今,為了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有關清潔飲水與衛生設施的要求,全球不僅要為最貧困的人口快速改良安全的衛生技術,還要為這些前沿技術創造一個全新且有經濟前景的市場,才能持續加快推廣創新清潔衛生技術,造福全球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貧困人口。進入21世紀,遵循聯合國提出的可持續發展目標,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在研究利用大小便分離的無水馬桶節約和保護水源,降低水污染,發展循環經濟。
2014年,法德公眾電視台ARTE電視頻道用英語、法語、德語播出了內容為瑞典Separett公司中國區市場代表陳向陽與瑞典總部合作的節目。節目中,依靠Separett馬桶品牌效應,該公司在中國甘肅省天水市農村開啟了“廁所革命+生態農業+精准扶貧+電子商務”模式,該模式成了數百萬觀眾眼裡的中國民間“廁所英雄”,被歐洲磷協會列為2015年磷回收的成功案例,與英國泰晤士水務、柏林污水處理廠等磷回收案例並列。對此,Arno Rosemarin博士評價,以技術革新為代表的廁所革命,將生活環境改造與生態環境發展相結合,將歐美倡導的衛生清潔技術與中國自然的生態環保理念融為一體,是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理想模式。
實際上,過去三十年中,歐洲以德國、瑞典、英國等為主,花巨資在全世界推廣生態衛生概念。2000年以后,德國政府開始資助相關機構在全世界推廣“糞尿分離廁所+生態農業”模式,他們把這種新的“吃喝拉撤”稱為“生態衛生系統”,有別於傳統的“水沖廁所+集中式污水處理廠”模式。在德國漢堡科技大學Otterpohl教授看來,傳統模式雖然從技術手段上做到了衛生清潔,但遠遠沒有達到衛生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其最大的弊端就是以自來水為載體轉移了污染,而且還把水污染直接變成了大氣污染及土壤污染。基於這種生態衛生理念,Otterpohl教授在研究了北歐廣泛使用的大小便分離廁所之后,發明了“廁所2.0”概念,規范了馬桶制造、廁所建造、糞尿回田、銷售農產品的生態衛生模式。
業內人士分析,由於技術創新和生態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到2030年,生態衛生領域每年能在全球范圍創造出60億美元的商機,而且還可能打開新技術領域的市場,引發社會公眾和全球資本未來對生態衛生領域產品、 就業和服務的共同關注,將形成數十億美元的價值鏈。而在這條價值鏈當中,技術創新和知識產權保護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將始終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現今,維護全球生態衛生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當今世界“廁所革命”追求的主要目標,人們相信,人類仍將延續永恆不變的創新精神,在創造美好生活的道路上不斷前進。(本報記者 李 鐸)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