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年如1日,三友爭做知識產權保護的"排頭兵"
—訪北京三友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董事長李輝

世界創新看中國,中國創新看中關村。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中關村園區設立30周年,也是中關村國家知識產權制度示范園區成立15周年。
站在時代脈搏的最前沿,我國專利申請、商標保護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開始迅速提升。消息指出2017年,中國專利申請369.8萬件,授予專利權183.6萬件﹔發明專利申請量達138.2萬件,同比增長14.2%,連續7年居世界首位﹔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布的數字,2017年中國通過《專利合作條約》途徑提交的國際專利申請量達4.9萬件,僅次於美國。全國商標注冊申請量590.16萬件,同比增長 54.96%,我國的商標注冊年申請量連續16年居世界第一位。
近四十年來,我國的知識產權保護發生了哪些變化?專利申請和商標注冊對於初創型企業的重要性有哪些?人工智能、大數據時代下的知識產權保護出路又在何方?11月14日,由中關村知識產權促進局組織的中關村國家知識產權制度示范園區成立15周年系列宣傳活動第三站,來到了位於北京金融街的北京三友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一同聆聽知識產權保護那些事。
我國知識產權歷史進程的“見証者”
古有“鬆竹梅,歲寒三友﹔桃李杏,春暖一家”之說。
說起“歲寒三友”,很多人並不陌生。而對於知識產權服務機構中的北京三友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下稱三友)來說,其企業精神及企業文化,也恰如其名。
據三友品牌總監介紹,三友的創建和32年的穩健發展與其創始人李強女士的遠見卓識及對知識產權行業的無限熱忱緊密相關!1984年,為了迎接專利法的實施,各大高校組織人員參加專利代理人培訓,李強獲得了全國首批專利代理人資格。在此之前,李強已經在北京郵電大學從事了8年科研管理及科技成果轉化的工作,深刻認識到科技成果保護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而這段經歷也為她堅定踏上知識產權保護的道路積累了重要經驗。
“1986年,我們的創始人李強創辦了中國首家民營專利代理事務所,北京三友專利事務所(1996年更名為北京三友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那時中國的專利制度正值實施之初,專利申請受理量僅為1.8萬件,授權量僅為3024件。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的知識產權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三友也隨著中國知識產權的蓬勃發展不斷發展壯大。”三友董事長李輝在接受本網記者專訪時表示,回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知識產權的發展史,三友參與並見証了三十余年來中國知識產權星火燎原的全過程,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見証者。
北京三友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董事長李輝(圖/趙衛華)
李輝表示,創業三十余年來,最大的感受就是國家政策和法制環境的變化,從最初隻有一部專利法、一部商標法到如今逐漸形成完善的知識產權法律體系,從2008年《國家知識產權戰略》頒布,知識產權發展被納入國家發展戰略,到隨后商標法三次修改、啟動專利法第四次修改、反不正當競爭法修訂等等,這些都體現了國家對知識產權的極大重視。今年恰逢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實施十周年,經過這十年的砥礪前行、開拓創新,中國知識產權的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能力正逐漸與國際發達水平接軌。
作為中國知識產權代理行業的標杆型企業,三友在自身發展的三十余年歷程中克服種種挑戰,始終挺立於行業前列。目前,三友已發展成為涵蓋知識產權代理、法務、咨詢及國際事務的綜合性知識產權服務集團——三友知識產權集團,業務具體涉及中外專利、商標、版權、法律訴訟、預警分析、知識產權運營管理、知識產權海外保護以及其他知識產權相關事務,成為了在國內外都享有盛譽的一站式知識產權服務平台。
媒體交流座談會現場(圖/趙衛華)
拓展海外知識產權代理市場的“參與者”
國際貿易要發展,知識產權要先行。
關注知識產權保護的朋友都應該還記得,2002年發生在中關村科技園的一起某著名學者訴一家數字圖書館的著作權侵權案,最終判決,被告的行為侵犯了著作權人的信息網絡傳播權,這個案例當年被評為全國十大知識產權案件之首。
那時,我國剛加入世貿組織不滿一年。憑借敏銳的嗅覺使得三友注意識到,我國加速融入世界經濟版圖,以互聯網、數字技術為首的各科新型技術方興未艾,通過專利申請、商標申請等知識產權競爭來跑馬圈地、搶佔潛在市場成了不少企業的當務之急,因此擁有國際視野的高質量知識產權服務將擁有巨大的市場藍海。
“2000年左右的,對高水平的知識產權服務機構的需求是非常大的,以中國台灣地區為例,台灣地區一年向中國專利局提交的申請差不多7000件,其中有3000件會委托三友代理”談到當時的知識產權服務業發展情況,在三友工作了二十多年的客戶部經理季向紅告訴記者,憑借著高質量、高信譽的服務,三友在知識產權服務行業始終名列前茅理。
不僅如此,李輝還介紹,早在2011年三友便獲得了ISO9001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認証。三友也是國內最早推行這一認証的知識產權代理機構之一。
民族名牌企業知識產權保護的“助推者”
眾所周知,民族品牌是國家形象的名片,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體現。
我國是一個商標大國,我國的商標申請和注冊數量雖然眾多,但卻遠遠不是一個品牌強國,品牌的知名度以及品牌所負載的商譽遠遠不及眾多國際品牌。
不過值得欣喜的是,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發展,民族企業對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識也有所提高。“今天的專利申請人、商標申請人的知識產權意識已經越來越強”談到對我國知識產權保護的歷史進程的看法時,董事長李輝頗具感慨的說到,三十年前,我們的企業更多的考慮要不要申請專利,當時他們的專利申請和商標保護意識是非常薄弱。而今天,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已經逐步提高,不僅意識到申請專利保護的重要性,而且更多考慮是如何去申請、申請什麼,以及申請的內容、方向、維度、空間和時間等眾多方面。
對於“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給知識產權代理行業帶來的沖擊,李輝董事長則表示,三友在利用好這些新技術之助力的同時,也將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性、擴展自身的綜合性,以應對新技術革命的挑戰。與此同時,為了提高服務效率,三友已採用全面計算機化的管理模式,自主研發的“專利信息管理系統”,能夠實現辦公地域無界限,工作平台無限制,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和應用,能夠前瞻性地提供滿足客戶需求的知識產權法律服務,該系統從1992年開發至今經過五次改版,綜合了三友三十多年來的管理經驗,已經全面實現了自動、可靠、高效、快捷的案件管理方式。
對於民族名牌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護,李輝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很多企業會有一個誤區,認為自己的產品隻在國內市場銷售和經營,就在中國申請知識產權保護就行,沒有必要去國外申請。其實不然,如果企業及其產品是以全球市場為最終目標的,三友會為這類企業規劃更完善的逐層遞進的全球保護策略,比如一家企業所在行業的競爭對手是誰?是中國的企業還是外國的企業,在不同海外市場會面臨哪些風險應該如何防御,產品技術當前處於行業發展的那種階段,是領先還是落后等等,這些都決定了差異化的知識產權保護策略。對於獨角獸公司、新興技術、尚未進入飽和競爭的產業,盡早進行全面的海外專利和商標布局,能夠在瞬息萬變的商業競爭中幫助企業掌握更多獲得成功的籌碼。
“改革開放40年對我們國家以及每個人都產生了深刻影響,我國的知識產權制度更是經歷了從無到有、不斷健全完善的過程,能夠參與其中並作出自己的努力,是我們每個人的幸運與驕傲”最后李輝說到。(桂楷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