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知識產權>>首頁滾動

海鷗表:三次打贏國際知識產權官司

2018年10月11日09:32 | 來源:北方網
小字號
原標題:海鷗表:三次打贏國際知識產權官司

天津北方網訊:每年的3月底4月初,世界最大的鐘表展會之一巴塞爾國際鐘表珠寶展,都會在瑞士舉行。這場展會每年會吸引2000多家展商參展,這裡除了是展示企業實力的舞台,也是一塊“戰場”,而廠商們手中的武器就是“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與“專利認証書”。

天津海鷗表業集團有限公司正是在經歷了一次又一次沒有硝煙的“戰爭”后,不斷發展壯大,攻克了世界手表“三大經典技術”,產品形成12系列、200余品種,自主知識產權產品佔80%以上,專利擁有量居國內同行首位。今天,海鷗集團已經具備了進軍世界手表高端領域的實力,可以自信地面對國內外同行的競爭。

海鷗集團新址

海鷗集團經歷了什麼?收獲了什麼?我們一起回顧“‘海鷗’三次國際知識產權訴訟獲勝背后”的故事。

危機4小時

敲響了警鐘

海鷗表作為中國鐘表品牌的代表,從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海鷗”每年都會參加巴塞爾表展,然而,每個海鷗集團員工都時刻銘記的,便是2008年巴塞爾表展,因為從那以后,知識產權保護理念深深印刻在集團上下所有人的心裡。

當時,展會按照技術水准分成6個展區,鐘表界的國際同行對中國鐘表行業的技術能力,一直並不放在眼裡,“海鷗”被分到技術水准最差的第六展區,而就是在這樣一個展區,“海鷗”則對外展出了自主研發的雙陀飛輪腕表。“海鷗”品牌立刻引起了各方的關注,展台前圍滿了前來咨詢和洽談業務的國際客戶。

2008年4月6日下午3點,“海鷗”展台前突然出現了四位神秘來客,其中三位是巴塞爾展會組委會知識產權委員會的官員,另一位是瑞士歷峰集團旗下的獨立制表人,他指控“海鷗”所展出的雙陀飛輪腕表侵佔了他們的專利技術。不僅要求“海鷗”立即停止展出這款腕表,更要求將樣表帶走調查。這讓剛剛還在與“海鷗”洽談訂貨的客戶立刻終止了洽談,作壁上觀。

時任海鷗集團總經理王德明此時正在與客戶洽談業務,聞聽此事,立刻緊張起來,要知道如果敗訴后果是非常嚴重的。首先產品撤出會場,對方在一年內保留進一步訴訟的權利,而專利侵權很可能面臨一大筆賠償。其次,也是最主要的損失,企業的聲譽會大受影響,兩年之內失去參加巴塞爾表展的機會。

“海鷗”方面沒有處理這種事務的經驗,王德明立即與海鷗香港分公司、瑞士分公司負責人商議應對措施,很快作出決定:一、堅決不讓對方把表拿走﹔二、王德明暫不與對方直接接觸,在沒有准確結論之前,不在對方的任何文件上簽字﹔三、馬上與合作伙伴香港宜進利公司聯系,聘請律師,並通知中國鐘表協會。

很快,律師承諾前來應訴,並說約20分鐘后趕到。與此同時,“海鷗”展櫃前,對方步步緊逼,要求“海鷗”在15分鐘內交出雙陀飛輪表,否則組委會將有權通知警方協助其強行帶走手表。

“海鷗”的工作人員把律師即將趕到的消息轉達給組委會。在得知瑞士律師即將到場后,對方態度有所緩和,將交表最后時間后延至當地時間下午五點。

等待律師的過程中,“海鷗”方面也積極准備應對,時任海鷗集團副總經理侯桂林則向“海鷗”分管技術的副總馬廣禮、主持研制雙陀飛輪手表的工程師周文霞及海鷗集團法律顧問等,確認參展手表專利情況,並讓他們搜集有關資料備足証據。

如今已經是“海鷗”總工程師的周文霞,回憶起那天的情景,最深的感受是“十萬火急”。事件發生時,國內已經是晚上九十點鐘,她已經准備休息,突然接到馬廣禮的電話,要求盡快趕往單位。在得知事件始末后,她倒吸一口涼氣,不過也很快鎮定下來。她很堅定地認為:我們不會輸。在打車趕往單位的路上,侯桂林的越洋短信也發來了,反復地詢問,“有沒有把握?”周文霞心想:我們自主開發的產品,沒抄人家一個字,他們的產品我們見都沒見過,肯定沒問題。她回復短信,斬釘截鐵地說:“雙陀飛應該沒有侵權問題,特別是最關鍵的‘差動裝置’更沒有問題……”在趕到表廠時,由於不是工作時間,辦公樓已經上鎖,還是先找到保安打開大門,幾位技術人員才能進入。這又花費了一定時間,大家都是小跑著奔赴辦公室。不過,對於需要准備的材料,幾個人已經在等待的過程中與律師核對過了,大家分工合作,以最快的速度查找材料。

大洋另一邊,下午四點二十分,律師趕到。在了解到“海鷗”雙陀飛輪手表擁有中國專利,展團持有專利復印件后,律師對王德明說:“你給我簽一個授權委托書,我代表你去應訴。”

當天下午五點半,“海鷗”展團收到了國內發來的應訴資料,在進行認真比對之后,律師顯得更加信心十足,因為“海鷗”雙陀飛輪與投訴方的專利在外形和結構上都存在著根本性的區別。隨后,律師與“海鷗”技術骨干一起前去應訴。

當時負責鑒定的首席鑒定師是原歷峰集團旗下萬國品牌的鐘表專家,他通過“海鷗”有爭議手表的透明部位進行鑒定。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海鷗”前線和后方的工作人員都在焦急地等待著結果,周文霞記得那天她幾乎一夜未合眼。

晚上七點左右,鑒定結果出來了。裁決書是用法文書寫的,“海鷗”在現場的工作人員是看不懂的,隻能通過律師了解,所有人的眼光都集中在律師的臉上。律師仔細閱讀了裁決書后,緊鎖的眉頭舒展了,他轉身告訴大家“可以喝香檳了”。海鷗集團工作人員終於鬆了一口氣,麻煩已經解決了。

檢驗結果顯示三條內容:一是該手表以機械為唯一動力源(1個發條盒)﹔二是以上動力源帶動的精密齒輪(包括1個大盤和2個小盤)直接顯示時間﹔三是兩個陀飛輪鐘擺和兩個擒縱機構確立時間基礎。根據這最關鍵的“兩個陀飛輪鐘擺和兩個擒縱機構”,鑒定組認為對方專利証書上的核心特性不存在於“海鷗”雙陀飛輪爭議產品內,因此在巴塞爾鐘表展覽會展出的爭議手表沒有違反(瑞士聯邦)專利保護法。

“海鷗”2008年瑞士巴塞爾侵權案從應對到勝訴經歷了驚心動魄的四個小時,成為了國產鐘表品牌在海外展會上贏得知識產權糾紛的經典案例,海鷗集團因禍得福,在全世界同行面前証明了自己的實力。后來,中國鐘表協會透露,這次勝訴是全中國鐘表行業第一起勝訴案,以前都是產品下架、賠償處理。可以說,這次勝訴,振奮了國內制表業的士氣。

裝配車間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在國內制表人歡欣鼓舞的時候,對於“海鷗”來說,這次勝訴卻敲響了警鐘。周文霞回想起這段經歷有些后怕。“我當時的信心來自於我們是原創的技術,沒抄,但是今天看來,當時對知識產權保護的認知是不足的。”她后來逐漸認識到,首先,知識產權保護有地域性,一項知識產權,很可能在他國也有類似的設計,不能保証不抄襲思路就是不同的。其次,專利申報有很多技巧,有些知識產權申報得范圍很寬。舉個夸張的例子,申請專利:一個平板加四個轱轆就是汽車。那麼以后所有根據這個大范圍所設計的產品,不論是燒柴油的、燒汽油的抑或電能的,都可能侵犯這個知識產權。

張明2008年之前是從事技術工作的,而2008年巴塞爾展會后,她調入海鷗集團知識產權辦公室,開始專門負責知識產權的相關工作。正是那場“官司”,促進了“海鷗”知識產權工作系統化地展開。張明記得,當時“欠賬很多”,很多技術人員心裡根本沒有申報知識產權專利這根弦,也不知道怎麼申報,以至於一些本可以申報專利的結構、外觀設計,沒有得到專利保護,一些已經申請下來的專利,因為沒有及時繳納維持費用,導致專利失效。張明自己要學的東西也很多,不僅要熟悉國內的知識產權相關法律法規,還要了解外國法律和國際公約。由於海鷗集團在巴塞爾展上的勝利,也吸引了相關部門的注意,國家和天津市的相關知識產權管理部門,給了海鷗集團很大支持。

知識產權辦公室首先將近幾年所有新的結構和外觀設計統統排查了一遍,不僅在我國國家知識產權局的專利系統裡查,還要與歐洲專利局的數據進行比對。對於未公開且具有專利的設計,立即進行知識產權專利申報,對於正在設計階段的產品,如果發現與已有的專利相近,立即提醒設計人員修改方案。

很快,海鷗集團吃到了專利帶來的甜頭。瑞士巴塞爾當地時間2011年3月29日上午,瑞士公司TF Est. 1968投訴“海鷗”生產的陀飛輪袖扣飾品外觀設計侵權。經過2008年一役,在場工作人員已經能夠從容應對了,“海鷗”方面抗訴依據和理由是,“海鷗”出品的陀飛輪袖扣產品是海鷗集團於2008—2009年獨立設計、制造並在中國申請外觀設計專利,而且已在2010年2月17日獲得公告批准,並特別指出,海鷗集團在2009年5月19日完成了在瑞士的專利注冊,獲得的外觀設計專利CH136076。

經過仔細磋商,“海鷗”團隊研究討論決定,這次不但要積極抗訴,還要進行反訴:要求對方即刻從展位中撤出該侵權產品,停止生產並銷毀庫存中該侵權產品,按照國際知識產權相關法律給予賠償。

2011年3月31日上午,瑞士巴塞爾國際鐘表展覽會組委會宣布:天津海鷗表業集團公司勝訴! 從被動挨打,到積極應對,再到今日有足夠的能力,具備方法和渠道,拿起知識產權的武器切實保護自身權益,海鷗集團的這場勝利,是建立在所有員工的辛勤勞動基礎之上的。

為了規避風險,每年參加巴塞爾展,“海鷗”提前半年就要啟動專利預警機制,開始相關布局,在當年年初,要與瑞士當地律師溝通,確定律師團,至少提前3個月確定參展產品,然后開始進行專利檢索。最核心的技術,必須進行瑞士布局、德國布局。要知道,在瑞士每申報一項發明專利,無論是否批准,都大概需要7萬元人民幣左右。但是“海鷗”上下達成了共識,這個錢不能省。

2011年,中國人在瑞士的外觀設計專利隻有13件,國內鐘表企業所申請的專利隻有CH136076這一件,而這一件就發揮了重要作用。

但是,百密一疏,“海鷗”在2013年巴塞爾表展上又遇到了“官司”。歐米茄投訴“海鷗”在描述同軸陀飛輪產品時使用的“CO-AXIAL”一詞構成侵權。沒想到在技術上、外觀上挑不出問題的競爭對手,開始在商標上做文章。

組委會工作人員限時當日18時前找出相關証據和材料。而當時的時間已經是17時40分了。在場的工作人員通過專業知識和經驗判定,“CO-AXIAL”一詞只是對“同軸”的英文描述通用詞,任何字典都能查到這個詞。構成歐米茄商標的,是“CO-AXIAL”一詞與很多元素的組合,所以,“海鷗”不可能侵犯對方商標權。於是現場的工作人員齊心協力在各種專業文獻中找証據,最后,找到了上世紀70年代一位英國人發表的文章,其中就使用了“CO-AXIAL”一詞,而歐米茄商標運用該詞已是本世紀初。工作人員以最快的速度寫好陳述材料,趕在規定期限之前送達組委會。而在等待裁定的時候,工作人員又要求天津傳真了很多補充材料,一旦判決不利,為進一步申訴作准備。

展會組委會知識產權委員會第二天裁定海鷗集團不侵權。

吃一塹長一智,在這次“官司”之后,“海鷗”的知識產權保護工作更全面了,特別是對於商標,啟動專利預警機制時,工作人員還會在瑞士商標專利局平台上進行檢索。現在“海鷗”要求所有新產品必須有自主知識產權保護,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外觀設計專利、商標都必須保護。海鷗集團1999年開始申請第一件專利,截至2008年三月底參加巴塞爾展之前,知識產權專利申請共計提交148件,包括發明專利5件、實用新型41件、國際專利0件。到如今,截至2017年年底,海鷗集團知識產權專利申請共計提交1053件,包括發明專利105件、實用新型256件、境外專利申請22件。累計授權965件,其中發明專利67件、實用新型244件。

為了更好地防范風險,2017年3月1日,“海鷗”與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市分公司簽約,成為我國首家投保“境外展會專利糾紛法律費用保險”的企業。

裝配操作

研發前瞻技術

須靠自力更生

天津海鷗表業集團有限公司,作為“中國第一隻手表”的誕生地,現有員工2000余人,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和技師約佔10%。正是有著這樣的人才基礎,“海鷗”已經發展出手表機芯年生產能力500萬隻、成品表年生產能力30萬隻的實力。特別是“海鷗”在機芯設計與制造方面,在國內遙遙領先,並逐漸在國際爭得一席之地,“海鷗”技術中心於2009年被認定為“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2011年,被認定為首批“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海鷗”工業設計中心於2013年被認定為國家級。

在“海鷗”技術中心主任趙國望看來,研發具有前瞻性的核心技術是企業發展的基石與信仰。

在2005年年初,趙國望著手“海鷗”三問表產品的研發設計工作。那時設計總共花了七八個月時間,可是設計圖有了,樣機卻做不出來。為什麼?加工不了。有個齒輪採用內齒,齒與齒的間距為0.1毫米,對齒表面的光潔度要求很高,“海鷗”當時的加工機器精度達不到,加工出來的零件太粗糙,用不了。手工打磨可以嗎?還有什麼手工使用的刀具,能薄於0.1毫米?針頭都比它粗。於是進度就卡在這裡了。

為了產品線的升級,“海鷗”用重金引進了新設備,採用0.03毫米的細絲進行零件切割,單單使用它切一下零件的成本,就足有100多元。制作樣機時趙國望壓力非常大,負責制作的師傅一邊做,他一邊在人家耳邊嘮叨:100元一片,100元一片……

三問表研發成功之后,趙國望又投入到三問、萬年歷、陀飛輪三合一超復雜機芯的研發工作中去。到了最后設計沖刺階段,領導安排他自己在盤山腳下的農家院裡住了兩個月,每天就安安靜靜地畫圖。最后,全套圖紙出來,有足足300張。按照通常慣例,一套圖紙出爐,有設計、有制圖、有校對、有標准化、有審核、有批准。可是這本圖紙,趙國望自己全權負責,因為單單問表結構中,一張圖紙上就有50多個互相關聯的參數,對結構不熟悉的人,連這些參數對應的是哪裡都找不到,更別提核對了。趙國望要一遍遍核對,保証這些數據不出問題,而最后也必須是他自己負責裝配。值得慶幸的是,按照圖紙制作出的200多種、共計435個零件,竟然一次性裝配成功。

在經歷了成功后,“海鷗”沒有躺在功勞簿上,而是繼續摸索前行,“海鷗”的設計團隊在思考:2006年“海鷗”兩問表誕生,2007年三問表誕生,這樣的進步瑞士人用100年,而我們隻用了1年。看上去成績斐然,但是我們是跟著別人的腳步在走,原創在哪裡?

於是,要做前人沒做過的產品,成為“海鷗”上下的共識。自鳴表的設計任務書又擺在了趙國望辦公桌上。自鳴表與問表的區別在於,自鳴表自動報時而問表手動操作報時。在傳統的自鳴表技術中,由於結構限制,它的報時順序與問表差別很大。而“海鷗”這次要攻克的難題,就是讓自鳴表的報時順序與三問表一致。僅僅是這一點變化,卻是對手表內部機械結構的重置。設計從2010年開始,歷時四年原始圖紙才出爐,包含500多個零件,2014開始做樣機,現在還在不停修正,沒有上市。

一個企業,為什麼要花那麼多的人力、財力、物力,去做技術開發、專利保護?為了賺快錢嗎?顯然不是。“海鷗”人認識到,任何前瞻性的技術創新,都是難於被當時的市場所消化的,它的經濟效益可能在幾年、十幾年后才能實現。所以,踏踏實實去干,在實踐中去試錯,這是“海鷗”得以不斷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

為什麼“熱衷”於賠本創新?企業在創立品牌價值中的不斷前行、不斷探索,這不是“賠本”,而是一種長期的“戰略投資”,它決定了企業的高度,這是“海鷗”的企業文化,並不能隻看短期效益,這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趙國望說:“今天,我們回過頭來看,這些奮斗奠定了‘海鷗’的核心競爭力,但是回想當時,我們就是想做出能讓世界刮目相看的產品,除了‘信仰’,無法用更好的理由解釋。”

海鷗集團老廠區 圖片由海鷗集團提供

採訪感言

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越來越多的國內科技制造企業,開始走出國門尋求國際市場。無數經驗一次次提醒我們,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才能擁有核心競爭力,才不會被別人釜底抽薪。(津雲新聞編輯劉穎)

(責編:龔霏菲、王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