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工的黑科技,科學家們都盯著呢
《碟中諜》中哪些技術已實現?

未來城
電影《碟中諜》系列已經走過22年,《碟中諜6·全面瓦解》目前也在火爆上映,不少觀眾觀影后紛紛大贊電影裡的“黑科技”:遠程定位、搭載生物識別技術的絕密檔案和通過平板即可遠程操作的智能跑車等都足以亮瞎眼睛。
間諜黑科技一直是《碟中諜》系列的亮點。都說藝術來源於現實,那麼這些黑科技在現實中的形態是怎樣的?片中展現的都會真正實現嗎?在未來還會有怎樣的發展?
① HALO跳傘
《碟中諜6》這部電影最大的噱頭——HALO(High Altitude Low Opening)的意思是從25000英尺(7620米)的高空跳傘,在2000英尺(609.6米)以下的低空開傘,也是跳傘科目中最危險的一項,因為中途會有大段時間在自由落體,且跳傘者會面臨缺氧、低壓、寒冷等致命因素。這種空軍跳傘技術也是業余愛好者接觸不到的,常常用來躲過偵查、秘密潛入外國境內的手段。而湯姆·克魯斯需要從25000英尺的高空起跳,在降落到2000英尺左右時打開降落傘。經歷過100多次的嘗試之后,才最終得到令人滿意的鏡頭,不可謂不拼命了,阿湯哥也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在鏡頭下真正做到HALO跳傘的演員。
② 3D人臉頭套打印
《碟中諜》系列電影中多次出現主演使用3D人臉頭套冒充反派的橋段,其實3D人臉頭套打印的概念早在中國的古裝劇中有體現,就是傳說中的“易容術”。用特殊材質和3D建模將臉部輪廓打印,再將打印好的“臉皮”覆在臉上,湯姆·克魯斯就是憑借這項黑科技成功混入敵人內部。當年,湯姆·克魯斯“手撕面具”的招牌動作,還被《紐約時報》列為了年度最驚艷的電影招數之一。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在多部裡這個技術都出現過,但是每部都比上部在打印速度和精密程度上大有改進。現實中的3D打印確實能打印生物組織。
③ 手機遙控超跑
《碟中諜6》影片伊始,湯姆·克魯斯扮演的伊森·亨特再次接受了一個拯救世界的任務,那就是尋找三個被恐怖分子盯上,可以做核炸彈的钚核。在克魯斯和同伴終於找到黑市商人賣的钚核時,卻被恐怖分子攔截,钚核在他們手上,但車卻不在他們這邊,無法逃離。於是,危急時刻,西蒙·佩吉飾演的班吉用手機控制車輛,讓車子帥氣地跑到他們這邊。看到這個黑科技可以說是“太實用了”,車主再也不用擔心停車場裡找不到車,隻要用手機輕鬆操控,車就自己跑到面前。在現實汽車廣告中,遙控汽車的功能已經實現,車主拿出手機輕點APP即可實現倒車入庫,不過出於安全考慮,車主控制車輛的同時也可能被他人控制,實用性還有待探究。
④ 眨眼拍照傳文件
《碟中諜4》中布蘭德為了盜取核彈發射密碼,利用視網膜照相機眨眼拍照拍下密碼文件,隨后通過無線傳輸數據回密碼箱再把文件打印出來,這套“黑科技”系統至少包括4個部分:1、攝像裝置獲得圖像數據。2、圖像處理芯片(捕捉文件識別文字。3、通信系統中包括射頻電路和天線回傳。4、感應控制系統用於准確識別眨眼動作進行拍照。這4項裝置其實都具有現實技術支撐,但要把這些做成透明的並封裝在一個很薄的鏡片裡目前是很難的。不過已有廠商正在研究眨眼拍照攝像機,2016年索尼就申請了一款智能隱形眼鏡專利,這是一款集成在隱形眼鏡上的“微型相機”。除了配備有攝像頭、存儲設備以外,這款隱形眼鏡上還集成了無線通信處理模塊和一個壓力傳感器。不過,關於攝像頭的具體參數目前尚未公布。
⑤ 掃臉識別接受任務
每一部《碟中諜》電影開始,湯姆·克魯斯都會面臨一次是否接受任務的選擇。接受任務后,克魯斯就需要去找某個地方掃臉,這樣才能解鎖新任務。這個掃臉的神奇技術,其實是一種叫做虹膜識別的技術。由於每個人眼睛的虹膜都有獨一無二的紋理結構,所以用它確定身份效果又快又好。也就是說,當克魯斯將眼睛對准鏡頭時,設備就會立刻識別匹配。這種技術如今已經廣泛應用,如門禁、保險櫃等。不過買家秀和賣家秀從來都是兩個物種,真實的虹膜識別場景並不像電影中那樣,而是需要蹲下、瞄准、識別。
⑥ 壁虎手套
湯姆·克魯斯懸在828米高的迪拜塔外的鏡頭可以說是《碟中諜4》中最吸引眼球的鏡頭。那副黑色手套,擁有強大的吸附能力,可以讓雙手通過波浪式的翻滾,一粘一鬆便向上攀爬。有專家表示現實中還沒有完全同款的手套,但是“范德華效應”卻的的確確是壁虎手套的制作原理。這種手套如今已有現實類似版,操作工人可以在鋼結構建筑上爬上爬下。據最新的研究,目前科學家還在研制一種仿蜥蜴皮膚的新材料,如果問世的話,即使是迪拜高塔這樣的玻璃牆面,人們也可以自如爬行。
⑦ 人臉識別眼鏡
《碟中諜4》裡特工哈納韋戴上隱形眼鏡式攝像頭,手機中的面部識別軟件幫助他在茫茫人海中尋找到要跟蹤的對象。奪取了重要的文件之后,哈納韋輕鬆地走上歸程,面部識別軟件幫助哈納韋識別到迎面走來的美女是殺手莫洛,並顯示出殺手的姓名和相關信息。
人臉識別、智能分析等技術的應用,成為確保“人証匹配”的最佳方案。我們熟知的張學友演唱會到目前為止已經抓獲8名“歌迷”逃犯,其得益於人臉識別系統。對於機場、火車站、地鐵、公共汽車站等人流量相對較大的場所,通過支持人臉識別、智能分析等技術的監控設備,與犯罪數據庫中的信息對比,獲取該人群中是否存在警方正在通緝的犯罪分子,為公共場所提供更多的安全保障,盡可能將危難扼殺在搖籃之中。
⑧ 全息3D投影幕布
《碟中諜4》中,湯姆·克魯斯和班吉利用一塊幕布就把克裡姆林宮的警衛耍得團團轉的這一橋段,既驚險又搞笑。其實,他們就是運用了全息3D投影技術,這一技術可以記錄並再現物體真實三維圖像﹔其實這位警衛就是看了一場裸眼3D電影。
而這種技術在現實中已經存在。2008年的美國大選中,CNN就曾使用該技術讓記者時而出現在芝加哥的現場,瞬間又回到了紐約的演播室﹔在日本動漫迷中頗有人氣的虛擬歌手“初音未來”,也是使用了這種技術開辦了個人演唱會,在鄧麗君逝世20周年演唱會上,日本利用3D投影“復活”鄧麗君與費玉清合唱經典。
⑨ 步態識別系統
《碟中諜5:神秘帝國》中,湯姆·克魯斯的好搭檔、西蒙·佩吉飾演的特工班吉·鄧恩要突破一個“步態分析”保安系統,才能進入嚴密監控的目標地點。“步態分析”是為了防止陌生人假扮成授權人士擅闖保密地方。原來這種科技早於2008年已出現,英國南安普頓大學計算機教授馬可·尼克森發明一款3D步態辨識系統,根據不同人的步態姿勢去識別身份,現在已經發展到30米范圍內都可以監測到。
⑩ 可隱蔽追蹤器
在《碟中諜6》中,湯姆·克魯斯在抓住並轉移所羅門之后,盧瑟用儀器取出了“跟蹤器”,並用一種注射器注射到反派的身體中,如果你以為就這樣結束了,那也太不符合《碟中諜》的檔次了。在取出追蹤器同時,盧瑟便更換為了自己的追蹤器,而且追蹤器在起初的時候沒有任何反應,一段時間之后才會有所察覺。追蹤器一直以來都是這種間諜片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在我們現實中,也被應用於各公安系統。
本報記者 張 宣 王夢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