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知”取勝 創新鋪“雲路”

“做國內外同行先進技術的領跑者”,打開青島雲路先進材料技術有限公司(下稱青島雲路)的官網,這幾個大字醒目地出現在首頁。作為一家主營非晶帶材及相關制品、磁性粉末及元器件的企業,近年來,青島雲路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非晶帶材關鍵技術不斷突破,產品銷往海內外,鋪就了一條創新發展的“雲路”。
創新夯實發展路
“公司在2008年啟動非晶項目時,在技術領域可以說一窮二白。面對技術瓶頸,在沒有現成模式和經驗借鑒、科研技術力量和研發條件極度缺乏的條件下,由總經理李曉雨親自帶領十幾個人的團隊,從立項之初就確定,無論過程多艱辛,都要堅定不移地走正向研發路線。”青島雲路知識產權法務科科長王玲向記者講述了青島雲路的發展歷程,“為了攻克關鍵技術,當時李曉雨帶領團隊成員扎根在一線,幾乎夜夜宿於工廠,反復失敗就反復實驗。歷經多年研發,投入數億元資金,一路沖關破卡、攻堅克難,最終掌握了非晶帶材產業化的核心技術。”
自此之后,青島雲路走上了創新發展道路,先后組建了青島市非晶合金重點實驗室、青島市非晶材料及裝備工程實驗室、青島市院士專家工作站,並建有中航動力(青島)非晶技術研究院,與中科院寧材所聯合共建“新型非晶軟磁材料聯合創新平台”,合作開發“高飽和磁感應強度非晶軟磁材料的產業化”項目。從最初對國外技術望塵莫及,到2012年依靠自主研發突破非晶帶材產業化制備關鍵技術,青島雲路一路前行,經歷四代耐火材料改進、五代結晶器結構設計,工藝技術得到了創新改進,突破了單條線萬噸級的非晶產業化技術,產品性能和工藝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據了解,作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青島雲路已經在新材料的基礎研究、工藝設備、測試方法和生產順行等方面建立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業化發展體系。“自主創新、高質量產品是企業持續保持競爭力的關鍵,而重視知識產權是所有創新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王玲表示,目前,青島雲路建立了完善的知識產權規章制度,已提交中國專利申請150余件,獲得發明專利80余件。
技術決勝侵權案
經過多年發展,青島雲路的產品已走出國門,銷往北美、印度等國家和地區。然而“走出去”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青島雲路在去年就遭遇了來自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的“337調查”。
2017年9月19日,美國Metglas有限公司和日立金屬有限公司向ITC提出“337調查”申請,指控包括青島雲路在內的5家國內企業對美出口、在美進口及銷售的非晶態金屬類產品侵犯其商業秘密,請求ITC啟動立案調查,並發布普遍排除令、有限排除令及禁止令。同年10月26日,ITC立案。
“我們在知道‘337調查’立案申請時,是一頭霧水。冷靜過后,我們立即在咨詢‘337調查’的具體內容,了解大概程序。”王玲告訴記者,盡管剛開始有些緊張,但隨著案件的深入進展,過硬的知識產權制度讓公司逐漸有了敢打硬仗的信心。“在網上查詢相關資料后,我們與多位律師聯系,就案件與他們進行深入討論,內部也反復研討分析利弊,最終決定從內部抽調精干力量、外部聘請知名的美國律師團隊和中國律師顧問,成立了以高管牽頭的應訴小組,積極開展應訴工作。”王玲向記者詳細闡述了青島雲路積極應訴的過程,“在此案近8個月的証據開示環節中,公司立足事實,包括但不限於提供了近100GB全面証明自主研發的技術文件,積極配合原告開展工廠調查取証,在証人詢問中闡述技術自主研發細節。”
經過幾家應訴中國企業的不懈努力,最終使原告在開庭前4個月主動無條件向ITC提交撤訴及終結此次案件調查的申請,並經ITC行政法官進行了初裁。今年7月9日,ITC最終裁定維持行政法官的初裁,全面終止對包括青島雲路在內的數家中國企業所進行的“337調查”。
“此次案件的勝訴,為公司處理國際貿易糾紛和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等積累了豐富經驗,也為更好地拓展美國市場及其他海外市場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大大提升了公司在國際市場的形象。”王玲表示,青島雲路一貫重視的自主研發和技術創新為案件的獲勝提供了依據。而注重專利布局與了解當地法律法規以及知識產權的相關風險,也為青島雲路走向國際市場奠定了基礎。
“未來,公司仍將秉承初心、持續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加強自主核心技術的保護,並將攜手業內企業一同維護非晶行業積極有序發展,在充分尊重他人知識產權的同時,也要用好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王玲表示,青島雲路正搭乘“一帶一路”的經濟列車,通過自主研發,構建並完善知識產權體系,鋪就一條通往世界的“雲路”。(熊花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