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知識產權海關保護 助力國內企業突破侵權困境

2018年09月03日08:10  來源:法制日報
 
原標題:改革開放40年海關執法護航對外貿易健康發展

  引言

一艘緝私艇,靜靜停靠在中國海關博物館的展位上。

雖然,這艘退役多年的緝私艇外表平淡無奇,但它卻見証了中國的改革開放進程,也見証了中國海關把好國門的執法歷程。

改革開放40年,海關業務發展給出了靚麗數據。

海關查獲走私案值,從1980年的0.5億元人民幣到2017年的491億元人民幣,增長了908.8倍。

截至2017年年底,海關累計查獲侵權貨物25萬批次,涉及貨物數量21億件,貨值54.2億元﹔核准知識產權海關保護備案6.5萬件,共有104個國家和地區的1.5萬家企業從中國海關知識產權保護中獲益。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海關與時俱進,守好國門,為我國對外貿易健康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去過中國海關博物館的人,大都會被那艘長58米、寬7.8米的“海關902”緝私艇所吸引。

這艘艇不僅戰功赫赫,查獲過近千起總值3.4億元的海上走私案,而且還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見証者。

1992年1月23日,鄧小平同志搭乘此艇從深圳到珠海,途中在艇上暢談了著名南巡講話的部分內容。

我國40年的改革開放,推動了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1978年到2017年,我國進出口總額從206.4億美元提高到4.1萬億美元。海關處於國家對外貿易第一線,在遏制國際貿易中的走私違法活動、維護國家正常的進出口貿易秩序、建立公平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組建緝私警察隊伍

  遏制大規模走私維護經濟秩序

20世紀80年代前,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手表還算是奢侈之物。一塊“上海牌”手表價值120元人民幣,頂上一些人半年的工資。就在上世紀80年代初,南方沿海地區突然冒出一些走私貨物市場,兜售便宜且具有多種功能的電子表。這些電子表,都是通過走私渠道進入國內市場的。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隨著國民經濟調整、經濟管理體制改革,整個國民經濟活躍起來,工農業生產和商品流通有了很大發展。但是,由於經濟立法和管理工作跟不上,走私活動泛濫起來。”20世紀80年代時任海關總署副署長的宿世芳曾撰文回憶。

那時,廣東、福建、浙江三省部分沿海地區出現群眾性走私現象,港澳台地區專營走私船在沿海活動頻繁,一些地區還出現了公開的私貨集市。據不完全統計,1980年僅福州、廈門、黃埔、汕尾、大鏟5個海關(分關)就查獲走私手表11.6萬余隻、收錄兩用機5000多台、電視機800多台、布料13萬余碼,還有大批的洋雜物品等。

1981年,國務院成立全國打擊走私領導小組,統籌領導全國打擊走私工作,先后4次召開全國打私工作會議,組織實施一系列綜合治理措施。

海關總署根據國務院部署,將查緝走私列為工作重點,召開3次全國海關查私工作會議,恢復在沿邊沿海非設關地的緝私工作,陸續在沿邊沿海海關重建海上緝私船隊和陸上緝私隊,積極打擊走私。群眾性走私勢頭被很快遏制。

1985年到1998年間,我國開始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對原來的國營、集體企業實行了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政策。此時,一些單位為謀取不正當經濟利益開始參與走私,案值巨大,其間發生了震驚全國的廣東湛江“9898”案和福建廈門遠華案。這些走私活動,嚴重破壞了社會主義經濟秩序,擾亂了國內市場,影響到國民經濟的調整和改革。

1984年至1991年間,僅全國海關查獲的法人走私案件就達9059起,案值22億元,案值佔同期總案值近六成。

基於嚴峻的走私形勢,黨中央、國務院在1998年7月召開全國打私工作會議作出三項重大決策:改革緝私體制、在海關組建緝私警察、權力部門一律不准經商辦企業。

1999年1月5日,海關總署走私犯罪偵查局正式成立,后更名為海關總署緝私局。我國海關的一支專職緝私隊伍、公安部門的一個新警種——緝私警察誕生。海關緝私警察組建后,擁有了刑事執法權,解決了長期以來對走私犯罪刑事打擊力度不足的狀況,這是打私工作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以前海關沒有刑事執法權,有的走私分子很囂張,他們不怕罰款,有的被海關查獲后,還希望辦案人員趕快結案,以便抓緊時間再去走私,將損失補回來。而海關緝私警察組建並擁有刑事執法權后,走私分子聞風喪膽,因為他們最怕追究刑事責任。”時任海關總署緝私局局長的金時鋒說。

很快,走私分子嘗到了緝私警的厲害。

“1999年4月20日,當時我們下屬的惠州港緝私支局在徽州港碼頭查緝一個紅油走私案。當時隻有3名緝私警,走私分子有20多人,手持木棒、石頭進行圍攻。在這種危急情況下,一名緝私警手持微型沖鋒槍,對天空打了4槍。這一下子把走私分子震住了,最后人贓俱獲。”深圳海關緝私局蛇口分局局長陳代清曾回憶說。這是“中國緝私警察打響的第一槍”。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镕基批示:“打得好,還要狠狠地打。”

1999年,海關緝私警察組建的第一年就抓獲走私分子3000多人,而當時海關緝私警察總共隻有3077人,平均每人抓獲一名走私分子。當年海關稅收從1998年的879億元,猛增到1590.7億元,一年增長了81%。

1999年至2008年,緝私警察立案偵辦走私犯罪案件12712起,案值1521億元,抓獲走私犯罪嫌疑人32578人,並參與引渡賴昌興回國認罪服法,持續有效地遏制了大規模走私勢頭。

  高密度集群式打擊

  有效維護國家安全保護人民健康

隨著改革開放深入推進,我國市場經濟發展迅速,進出口貿易管理制度日趨完善,極大壓縮了走私空間。然而,走私帶來的暴利依然讓不少人甘願鋌而走險。從口岸到海上,海關緝私力量與走私分子的較量從未停歇。

進入新世紀以來,走私對象發生了變化,不僅是各種工業產品,夾藏在走私船舶和貨櫃裡的,還有農產品,甚至各種廢物垃圾。走私帶來的危害不僅是擾亂國內市場經濟秩序,還直接影響我國生態環境安全、人民群眾切身利益。

一系列新課題、新挑戰擺在中國海關面前,回應這些課題和挑戰的是一系列有針對性、高密度、集群式、全鏈條的集中打擊。

2012年,海關總署集全國海關之力,重點打擊危害國家安全、社會穩定、群眾健康以及嚴重擾亂市場經濟秩序的走私活動和不法行為。這一被稱為“國門之盾”的行動,部署開展19個專項行動,立案偵辦涉嫌偷逃稅額千萬元以上的重特大走私犯罪案件80起,全年查辦各類走私案件數創近10年來新高。

次年,10個直屬海關聯合破獲一起特大走私農產品系列案,涉案走私花生多達13萬噸,相當於我國花生主產區一個種植大縣一年的花生總產量。由此可見,農產品走私活動直接影響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危及廣大農民切身利益。

農產品走私勢頭引起中國海關高度關注。大量農產品走私不僅偷逃應繳稅款,還沖擊國內相關種植業、加工業。2014年,海關總署部署全國海關集中開展打擊農產品走私“綠風”專項行動,行動持續了整一年,查獲農產品走私犯罪案件638起,案值379.6億元。

就在海關查獲特大農產品系列案的2013年,中國海關向“洋垃圾”亮劍。

近年來,一些不法分子打著各種旗號,從國外非法進口電子垃圾、生活垃圾、工業礦渣等禁止進口的固體廢物,給環境衛生等帶來嚴重危害。

為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和人民群眾生命健康,2013年,海關總署決定開展為期十個月的“綠籬”專項行動,加強進口固體廢物監管和打擊“洋垃圾”走私。其間,在海關總署統一指揮和廣東分署的具體協調下,廣州、大連、天津海關緝私局開展大規模緝私行動,一舉摧毀一個跨國、跨地區的特大走私團伙,查明這一走私團伙自2013年以來共走私電子垃圾72000多噸。

阻擊“洋垃圾”的戰役持續進行。

2018年5月22日凌晨6時,在海關總署署長倪岳峰的指揮下,打擊“洋垃圾”走私“藍天2018”專項第三輪集中行動在廣東分署和25個直屬海關參與下,在北京等17個省(區、市)同步開展收網行動,其間出動警力1291人,這是近年來海關開展的最大規模打擊“洋垃圾”走私集中行動。

僅2018年上半年,全國海關針對“洋垃圾”走私開展了3輪集中打擊,共刑事立案256起,抓獲犯罪嫌疑人249人,打掉走私犯罪團伙81個,查獲各類走私廢物21.7萬噸,查証走私廢塑料、廢礦渣、廢五金共93萬噸。

過去10年間,中國海關緝私部門共立案偵辦走私固體廢物、化學品、破壞臭氧層物質等犯罪案件700多起,查証各類固體廢物237萬噸,破壞臭氧層物質9700噸。

2017年9月,中國海關緝私局獲得亞洲環境執法獎的機構獎,時任局長劉曉輝獲個人獎。這是中國海關緝私部門首次獲得這一獎項。這一獎項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設立,旨在表彰和獎勵在打擊環境污染犯罪方面作出突出貢獻的亞洲組織和個人。

  知識產權海關保護

  助力國內企業突破侵權困境

在打擊走私的同時,中國海關肩負起另一項重要職責——知識產權保護。如今,這項工作成為海關護航改革開放的另一戰場。

中國海關的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就是從打擊走私盜版光盤起步。

在浙江義烏中國海關知識產權保護展示中心,存放著一件極不起眼的展品——CD光盤,其表面已無光澤,且有不少劃痕。

“這可是中國海關知識產權保護史上堪稱‘鎮館之寶’的物件。”義烏海關知識產權科副科長潘登告訴記者,這是一張盜版CD的母盤,是我國海關在查獲的第一宗侵權案中截獲的。

1994年9月6日,深圳海關所屬皇崗海關在快遞渠道查扣了包括母盤在內的4750張盜版CD。中國海關阻擊侵權假冒的工作就此展開。

1995年10月1日,國務院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知識產權海關保護條例》正式實施。

同年,海關建立備案制度,即知識產權權利人可以按照海關保護條例的規定,將其知識產權向海關總署申請備案。

得知海關啟動申請備案后,上海紡織品進出口有限公司於1996年向海關總署提出知識產權備案申請。

當時,上海紡織品進出口有限公司正面臨侵權危機。

“改革開放初期,‘銀河’可以說是上海乃至中國紡織品出口的一面旗幟。”上海紡織品進出口有限公司總經理龔培德回憶說,1985年“銀河”商標產品年出口量達到1.3億美元。“銀河”牌棉滌綸布暢銷國際市場后,假冒侵權產品也隨之而來,致使“銀河”牌商標被迫退出美國、歐洲一些國家等市場,年出口量一度跌到3000萬美元的谷底。

“由於當時缺乏專門的法律保護,對侵權行為沒有針對性地打擊監管,上海紡織的困境也是當時國內自主品牌困境的縮影。”上海海關知識產權保護相關負責人說。

受理上海紡織品進出口有限公司提出的知識產權備案申請后,很快上海海關打響頭炮,查獲兩起假冒“銀河”商標案件。全國海關也展開了嚴密監控,先后查獲假冒“銀河”系列商標的出口侵權案件50多起。如今,這家企業已突破假貨包圍,在國際市場保持穩健發展步伐。

隨著改革開放向縱深發展,進出口貿易提速,更多國內企業走出國門,進軍國際市場。在這一過程中,更多企業遇到了上海紡織品進出口有限公司曾遭遇的問題,也獲得了同樣的知識產權海關保護。

自1995年10月建立備案制度到2017年,海關總署核准知識產權海關保護備案已達6.5萬件,其中涉及自主知識產權已累計達2.3萬余項。依備案,2008年以來,全國海關累計扣留侵犯國內企業知識產權貨物數量超過2億件,約佔海關查扣全部侵權貨物的12.5%,2016年、2017年扣留侵犯國內企業知識產權貨物數量分別佔當年全部扣留侵權貨物的18.2%、32.4%,呈顯著上升態勢。

近年來,中國海關加大對我國企業自主品牌保護的力度,開展了中國制造海外形象維護“清風”行動、出口知識產權優勢企業培塑計劃“龍騰”行動。

在2017年海關總署開展的“龍騰”行動中,海關對確定的150家國內重點企業2000多項知識產權實施重點保護。其間,全國海關共扣留侵權貨物311萬件,挽回權利人經濟損失7442萬元。

參與這項行動的企業普遍反映,海外市場得到顯著淨化。中山市太力家庭用品制造有限公司在歐洲市場佔有率同比增長100%﹔安琪酵母、上工申貝、湖北仙光日化等企業在境外市場佔有率均有10%至30%的增幅。

在實施重點保護的同時,海關緊跟時代潮流,不斷創新工作方法,多措並舉提升執法效能,著力提高打擊侵權違法行為的精准度。為防范侵權行為人通過變換出口申報地的方式逃避海關知識產權監管,在珠三角、長三角、海西、京津冀等地區海關建立知識產權區域執法合作機制,通過強化信息交流、情報共享、案件協查,著力防范侵權假冒商品口岸漂移。

目前,中國海關已與130多個國家和地區海關建立了合作機制。2015年9月,國際刑警組織授予中國海關“國際知識產權犯罪調查合作獎”,以表彰中國海關在打擊侵權假冒工作方面的卓越表現。目前,4000多家國際知名企業在海關總署辦理了知識產權海關保護備案。

  結語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海關的發展緊緊伴隨改革開放的步伐。

1999年,海關確立了“依法行政,為國把關”工作方針。2002年,海關確立“依法行政,為國把關,服務經濟,促進發展”工作方針。2011年,海關提出“把好國門,做好服務,防好風險,帶好隊伍”工作總體要求。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海關與時俱進,始終為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共贏保駕護航。(蔡岩紅)

(責編:王小艷、王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