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知識產權>>首頁滾動

創意“+” 傳統文化活力加

魏 薇
2018年08月23日09:3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創意“+” 傳統文化活力加(讓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

  參賽者廉毅翔在展示火繪葫蘆。

  劉 偉攝(人民視覺)

  中華經典的詩詞文化、圖騰紋樣與接地氣的美甲結合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刺繡如何才能真正走進千家萬戶?小小的火繪葫蘆能玩出什麼新花樣?

  這些看上去頗有些奇思妙想的項目是2018北京文化創意大賽上的優秀文創項目。8月21日,經過3個月共52場比賽的比拼,創意大賽從數百個項目中決出了北京賽區一、二、三等獎,這16個項目將參加9月舉行的全國總決賽。嶄露頭角的優秀項目還將在北京電視台《創意中國》節目中進行傳播和推廣。

  創業者應當如何借力,社會如何聚力,政府和服務機構又該如何給力?在本次大賽上,各方均做出了探索。

  跨界設計,將優秀傳統文化與時尚潮流相結合

  “總有人問我,你一個大老爺們兒搞美甲能搞出什麼名堂?”“指尖上的中國”項目創始人、90后小伙子王鵬笑著說。王鵬曾獲德國紅點概念設計獎,對跨界設計充滿熱情,非常熱愛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指尖上的中國”項目如同字面意思,就是將中華經典的詩詞文化、圖騰紋樣與流行美甲有機結合,以繪畫形式進行表現,讓中國文化活躍在人們的指尖上。之所以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王鵬發現,眾多女孩美甲時總要求畫日式、韓式的,卻沒有人說,“給我畫一個傳統中式的”。

  王鵬和團隊曾經用白鷺、寶瓶等圖案做出一款“一路平安”的美甲圖案,也曾用百合、柿子、大橘子做出過“百事大吉”的圖案,不但有傳統的吉祥寓意,也有時尚的拼接設計,頗受好評,他想做一次文化的跨界嘗試,“讓有意義的事情變得有意思。”

  盡管入圍了30強,但王鵬坦言,自己的項目還是一個“嬰兒”,期待通過大賽帶來的視野、鍛煉和資源,繼續摸索商業模式,讓其真正成為市場爆款,而不止步於情懷。他說,自己的目標不局限於國內,希望未來能對接國際市場,把中國傳統文化以時尚潮流的方式推廣到國際市場。

  有這個志向的不僅僅是王鵬,還有大三學生、“雲中繡吧”項目創始人盧釔宏。

  因為母親是刺繡名家,耳濡目染之下,盧釔宏也深深熱愛著針線世界,並立志於傳承和弘揚刺繡文化。她利用自己所學的計算機專業知識,在互聯網上建造了一座刺繡博物館,讓年輕人用最熟悉的方式接觸並了解刺繡文化。盧釔宏發現,傳統刺繡行業存在著愛好者交流難、刺繡資料檢索收集難、文創產品推廣難等問題。她將科技元素引入傳統博物館,打造出“雲中繡吧刺繡數字博物館”,就這樣,父母打理著實體博物館,盧釔宏運營著數字博物館。她的網站因為有了實體的依托而顯得更有底蘊,線下的博物館也因為有了線上的宣傳而吸引了更多刺繡愛好者。

  盧釔宏希望通過努力,“讓‘雲中繡吧’成為打通年輕人接觸刺繡的通道,創造讓年輕人交流刺繡的平台。”

  轉變思維,用產業化方式推動非遺的傳承發展

  “當村官的那3年我碰過很多次壁。”“葫蘆人‘文’”項目創始人廉毅翔坦率地說。畢業於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的廉毅翔於2011年來到北京市順義區龍灣屯鎮當村官,也因此與葫蘆結下了緣。

  在龍灣屯鎮丁甲庄村裡有一位民間藝人牛成果,靠著祖傳手藝做火繪葫蘆工藝品,自產自銷。當地政府了解到廉毅翔的美術功底后,決定讓他負責火繪葫蘆項目,幫助牛成果在藝術設計方面進行培訓和提升,同時對外推廣火繪葫蘆。

  “剛開始時極其困難,我花了半年時間持續和他們溝通,直到有那麼一兩次建議起了效果、又給大家帶來了收入之后,信任才建立起來。”廉毅翔說。在他看來,不少工藝大師在技藝上可以做到絕對精湛,但完全將精力放在業務上會導致他們“走入窄胡同”,產量上不去會導致產品越來越小眾,也很難招收徒弟,難以將技藝發揚光大。

  “我們想打造一個立體的葫蘆產業。” 幾年來,廉毅翔帶領幾名青年美術人才,累計開發卡通、勒扎、葫蘆花燈及其他功能器具40余種。在本次大賽上,廉毅翔還結識了一百強選手“結繩記”項目創始人陳信,並創造性地將編繩和葫蘆結合在一起,做出了更多新穎的產品。

  “各種非遺教育培訓和體驗活動,是形成客戶黏性、構建粉絲社群的方式”,在廉毅翔看來,讓學員動手制作一件葫蘆工藝品,送給親朋好友,能實現葫蘆價值的高效傳播、形成學員之間的紐帶聯系,同時也帶動潛在客戶轉化。據廉毅翔介紹,團隊中現有“老北京火繪葫蘆”技藝講師12名,已經走進了北京多個區縣街道社區、退休老干部局、中小學校等,開展系統培訓課程,幫助傳統技藝在當今社會更好地傳承和發展。目前,廉毅翔團隊還打造了“北京葫蘆藝術庄園”,內設葫蘆文化博物館、非遺技藝體驗館、葫蘆手工制作館、葫蘆景觀長廊等。

  明確需求,提供給力的政策資源吸引優質項目

  給力的政策支持和資源對接始終是文創項目的核心需求。同樣,對於地方政府來說,隻有“栽下梧桐樹”,才能“引得鳳凰來”。

  北京市委宣傳部副巡視員、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促進中心主任梅鬆表示:“文創大賽就是要發現更多優秀人才、優質項目,扶上馬再送一程,將入圍項目打造成為具有投資價值、市場空間和產業能力的優質IP。”

  就在前不久,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創政策面對面座談會舉行,大賽組委會以政策答疑為切入點,邀請文化創意領域主管部門及相關企業領導與大賽30強企業進行面對面交流。座談會上,選手們暢所欲言,把自己在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一一道來。參會的各部門領導們也認真傾聽,能現場解決的就現場解決,解決不了的,帶回去,協調相關部門進行后續溝通。

  為了充分發揮北京文化創意大賽推動創意、聚合資源、發現項目、留住人才的作用,開展好大賽投融資服務,為參賽的優秀文化創意企業提供從政策咨詢、融資擔保到園區落地等一系列支撐,本屆大賽還為參賽項目提供了完善的系列賽后服務,設置了相較往屆更加豐厚的獎勵機制。截至目前,前兩屆百強企業在大賽搭建的投融資對接平台幫助下共完成近20億元融資。

  在4月11日發布的《北京市積分落戶操作管理細則(試行)》中,文化創新創業成為北京市積分落戶政策的重要指標之一。不少文創企業家很關心北京對於文創人才的引進、落戶有什麼優惠政策。對此,梅鬆表示:“北京市限制人口但不限制人才,文化創意產業人才也是高精尖人才,因此最近兩年相繼出台的針對高精尖行業等一系列政策同樣適用於文創人才。就此次大賽而言,獲得一等獎的企業將獲得落戶積分獎勵6分,這已經達到了市級最高的獎勵水平。北京正在以積極的態度,不斷吸引並孵化著文創產業的優秀企業和人才。”(魏 薇)

(責編:王小艷、王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