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知識產權>>首頁滾動

郫縣豆瓣:“川菜之魂”書寫創新

2018年07月13日08:40 | 來源:中國知識產權報
小字號
原標題:郫縣豆瓣:“川菜之魂”書寫創新

編者按:“郫縣豆瓣”源於明末清初,是成都市郫都區乃至四川省的一張城市名片。而近年來,“郫縣豆瓣”地理標志証明商標的推廣使用,成為郫縣解決“三農”問題、強縣富民的重要抓手,成為一件商標成就一個產業的典范。

郫縣豆瓣源於明末清初,是成都市乃至四川省的一張名片。多年來,它以特殊的形式詮釋了“川菜之魂”的地域性、唯一性,是成都市郫都區特色經濟發展中的一個亮點和重要組成部分。

“通過‘郫縣豆瓣’地理標志証明商標的推廣使用,帶動了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了農民增收,成為我們郫都區解決‘三農’問題、強縣富民的重要抓手。”成都市郫縣食品工業協會會長吳炤忠在接受中國知識產權報記者採訪時說。

一件商標成就一個產業

“郫都區地處成都平原中部,因得都江堰灌溉之利,盛產水稻、小麥、油菜籽、辣椒、蠶豆、蔬菜等,尤以辣椒、蠶豆品質特別優良。清朝康熙年間,郫縣(郫都區舊稱)人始創豆瓣制作方法,通過切、剁、釀、酵、翻、晒、露等傳統制作工藝而成。瓣子酥脆化渣,醬脂香濃郁,紅褐油潤有光澤,辣而不燥,粘稠適度,回味醇厚悠長、咸淡適宜,具有麻、辣、鮮、香的特點。”據吳炤忠介紹,郫縣豆瓣是烹飪川菜的必備調料,被譽為“川菜之魂”。

記者了解到,在清朝咸豐年間,郫縣豆瓣就創立了“益豐和”“元豐源”“道生昌”等店號。民國初年,郫縣豆瓣的生產已具相當規模,遠銷全國各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益豐和”“元豐源”等先后實行公私合營,組成國營郫縣豆瓣廠。改革開放后,私營豆瓣生產企業大量出現,“郫縣豆瓣”品牌影響力及美譽度得到了較大的提升。

據介紹,截至2017年,郫縣豆瓣產業使用地理標志証明商標的企業達75家,帶動了當地食品包裝、運輸、竹編等相關產業的發展﹔銷售遍布全國各地,並出口美國、加拿大、新西蘭、日本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力地推動了城鄉一體化和郫都區經濟社會發展。

“為切實保護‘郫縣豆瓣’這一傳統品牌,我們在1997年以成都市郫縣食品工業協會的名義申請注冊了‘郫縣豆瓣’地理標志証明商標,並於2000年4月21日正式核准注冊。”吳炤忠表示,成都市郫縣食品工業協會於2001年、2006年相繼以縣域名稱和通用名稱的不同排列組合形式向商標局申請注冊了地理標志証明商標4件﹔2011年順利完成國外商標注冊工作,在英國、美國、新西蘭、新加坡等80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商標注冊申請,並被核准注冊,阻止了“郫縣豆瓣”地理標志証明商標的惡意使用和惡意侵權行為。

在成功注冊“郫縣豆瓣”地理標志証明商標后,成都市郫縣食品工業協會為強化管理,依據《“郫縣豆瓣”地理標志証明商標管理規則》制定了《“郫縣豆瓣”地理標志証明商標管理實施細則》,對授權使用“郫縣豆瓣”地理標志証明商標的企業實行分類細化管理,同時還組織企業召開座談會強化信息交流,有力地提高了企業的商標品牌意識。

 擴大影響打造地方品牌

據吳炤忠介紹,2008年以來,成都市郫縣食品工業協會努力強化企業服務,深入企業了解實際需求,把工作做細,把產業做強,以“郫縣豆瓣”地理標志証明商標為紐帶,聯合金融部門,出台差別化信貸政策和優惠政策,推出符合郫都區豆瓣產業的信貸產品,初步解決了豆瓣生產企業因土地租用、設備價值低導致缺乏抵押物融資困難的問題。

多年來,郫都區相關政府部門高度重視“郫縣豆瓣”品牌宣傳工作,並積極組織相關企業參加大型食品展覽,從2006年至今,組織企業參加了美國、泰國、日本、澳大利亞、韓國等國家和地區的各類經貿會和食品展。

“我們譜寫了《郫縣豆瓣曲》,編制了郫縣豆瓣宣傳冊,連續舉辦了五屆郫縣豆瓣博覽會,通過舉辦豆瓣食品展、餐飲企業展示、豆瓣產業發展論壇、千人壩壩筵等一系列極具地方特色的活動,集中體現了‘展示豆瓣文化、體驗川菜味鄉’的節會主題。”吳炤忠表示,通過一系列宣傳活動,極大地提升了川菜和“郫縣豆瓣”品牌的形象,並通過安德川菜美食文化體驗街、郫縣豆瓣產業鏈觀光旅游基地,將郫縣豆瓣歷史文化與旅游產業有機融合,制定發展工業旅游業,促進“郫縣豆瓣”品牌宣傳計劃,拓展產業增值空間。

經過多年來的辛苦耕耘,2006年郫縣豆瓣制作工藝列入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2007年郫縣豆瓣獲得四川省十佳地理標志產品稱號﹔2008年郫縣豆瓣傳統制作技藝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0年,郫縣豆瓣被四川省政府列為四川泡菜產業重點品牌發展規劃﹔2018年,中國品牌建設促進會發布中國地理標志產品品牌價值統計,“郫縣豆瓣”品牌蟬聯四川第一名。

“一件商標成就一個產業,能獲得如今的成就,地理標志証明商標在其中發揮的作用不可忽視,我們將繼續以‘郫縣豆瓣’地理標志証明商標為紐帶,聯合當地企業著力打造地方品牌,並加大品牌保護力度,加強產品監管,確保品牌形象。”吳炤忠如是說。(本報實習記者 舒天楚 通訊員 劉瑤瑤)

(責編:龔霏菲、王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