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志設計 北大校徽竟然有這麼大來頭

編者按:北京大學校徽是由魯迅先生在1917年應時任校長蔡元培之邀而設計的。其造型是中國傳統的瓦當形象,圖案以篆體的“北大”兩字為主體,上下排列,左右對稱,構成一個圓形。本文對北京大學校徽進行了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
北京大學校徽是由魯迅先生在1917年應時任校長蔡元培之邀而設計的。其造型是中國傳統的瓦當形象,圖案以篆體的“北大”兩字為主體,上下排列,左右對稱,構成一個圓形。上面的“北”字構成背對背的兩個側立的人像,而下面的“大”字則構成一個正面站立的人像,這樣就形成了“三人成眾”的意象,也突出了學校“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2007年,北京大學在魯迅先生設計的校徽圖案基礎上,進一步豐富、修正和規范,在原有校徽外圈增添了套環,外環上方是大寫的北京大學英文名“PEKING UNIVERSITY”,下方是建校時間“1898”字樣,並確定了特定色值的紅色為標准色,且將其命名為“北大紅”。
有人說,北京大學校徽有“如一人而背負二人”之象,給人以“北大人肩負重任”的想象﹔也有人說,上面的是學生,下面的是老師,教師就是要甘為人梯,學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是要青出於藍勝於藍﹔我國新文化運動先驅、文學家、語言學家和教育家劉半農還曾戲稱其為“哭臉校徽”。但無論如何,當魯迅將校徽圖樣寄交蔡元培后,該圖樣即被北大採用,一直延續到1949年,后又因歷史原因長期棄用,上世紀80年代又重新使用,並延續至今。
以“篆”為徽
值得一提的是,北大校徽上面的篆體“北大”兩字,是第一次把中國書法用於校徽設計。
篆書,是我國最早的一種字體。廣義來講,從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到戰國時期的金文、石鼓文等,包括秦統一前各國所用文字,都屬於“大篆”系統,這類字體不易識別,一般泛稱“古篆”﹔直到先秦時期,秦國丞相李斯綜合七國文字,制定出一套新的通用規范文字,被稱為“小篆”,小篆筆劃簡單,形體整齊,結字富有裝飾性,雖然已有近2200多年的歷史,但它仍然出現在我們今天的許多場合中,尤其是藝術設計和書畫作品中。因此,篆書可以說是中華文明源頭時期的文字,具有相當高的歷史地位。
魯迅先生設計的北大校徽以古色古香的篆書字體構成校徽圖案,透出一種濃厚的書卷氣和文人風格,展現出中國第一學府的深厚底蘊,以及對傳統中華文明的敬仰。此后有不少大學也在校徽中使用篆書字體,比如復旦大學、南開大學等。自此,書法成為了校徽設計的一個重要元素。
寄以厚望
“北大是常為新的,改進的運動的先鋒,要使中國向著好的,往上的道路走。雖然中了許多暗箭,背了許多謠言,教授和學生也都逐年地有些改換了,而那向上的精神還是始終一貫,不見得弛懈。”“北大是常與黑暗勢力抗戰的,即使隻有自己。”“北大究竟還是活的,而且還在生長著。凡活的而且在生長者,總有著希望的前途。”1925年,北大建校27年的時候,魯迅在《我觀北大》的短文裡,寫下了這些話。這既是他對北大的期望,也飽含著對北大的信心。
魯迅設計的這枚誕生在動蕩年代的校徽,用它的“哭臉”時刻提醒著所有北大學子,作為一個生長在苦難深重的國家中的知識分子,永遠不要失去憂國憂民的社會責任感,永遠不要忘記自己所肩負的沉重歷史使命!(黃佾)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