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版權產業緣何高速增長

——《中國網絡版權產業發展報告(2018)》解讀

張欽坤

2018年05月04日09:09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原標題:網絡版權產業緣何高速增長

  2018年4月23日,國家版權局網絡版權產業研究基地發布了《中國網絡版權產業發展報告(2018)》。報告的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網絡版權產業市場規模達6364.5億,同比增長27%。在研究過程中我們發現,產業的快速增長主要有如下幾個原因。

  居民收入持續增長,付費意願不斷增強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8322元,其中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消費支出2086元,同比增長8.9%,佔人均消費支出的比重為11.4%。在人均消費支出構成中,教育文化娛樂的消費支出位居第三位,僅次於食品煙酒消費支出(29.3%)和交通通信支出(13.6%)。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續增長,是推動網絡版權產業規模快速壯大的根本原因。特別是今年的報告顯示,在總市場規模中,用戶付費的規模(3184億元)佔比已經超過50%,產業形成了用戶付費和廣告收入雙引擎同時驅動的良性發展模式,這也是以居民收入增長為前提的。未來,隨著居民消費結構不斷升級,我國居民在文化娛樂方面的投入佔比將進一步增大。

  伴隨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長,中國用戶的付費習慣正逐漸養成。長期以來,我國的網絡版權產業在商業模式上一直以“免費內容+廣告推廣”模式為主,這與歐美國家有著根本性區別。例如在美國,無論是數字電視還是網絡音樂,用戶多數情況下都需要為欣賞內容而付費,因此其有著天然的付費習慣。但囿於我國以往的版權環境、行業競爭生態和經濟發展水平,內容付費模式在行業發展伊始遭遇重重困難,收效甚微,各家企業隻能通過廣告收入來彌補巨額的內容採購成本。隨著各類優質內容的價格持續走高,僅靠廣告模式難以實現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可喜的是,經過近20年的培育,中國用戶的付費意願快速提升。在2017年的報告中我們看到,不僅網絡游戲和網絡直播的用戶付費意願強勁,網絡文學、網絡音樂、網絡視頻、網絡漫畫、網絡媒體的用戶付費規模和人均付費值都有顯著的增長,這昭示著行業發展仍有巨大潛力。

  IP運營理念不斷深化,優質內容持續涌現

  版權的價值不僅在於原創,更在於運營。將以特定價值觀為引領的人物形象、故事情節等要素的版權價值,努力在各場景下實現用戶的認可,提升商業化程度,這是拉動產業規模整體增長的關鍵所在。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在網絡文學、動畫、游戲等領域積累了大量的優質作品,這些作品以中國傳統價值觀為核心,塑造了眾多個性鮮明、易於傳播的人物形象,營造了極其豐富的故事場景,為IP運營奠定了良好基礎。特別是在網絡文學領域,高度細分的創作類型使得改編作品的粉絲經濟效應非常明細,而且由於文字對視覺表達的限制,網絡文學讀者期待看到優質的改編作品,並願意為優質的改編作品付費。2017年佔據電視劇播放量前十名的作品如《楚喬傳》《擇天記》《三生三世十裡桃花》《孤芳不自賞》《九州海上牧雲記》等都改編自網絡文學。除改編自網絡文學外,2017年由動漫和游戲改編而來的影視劇數量也大幅增長,業界稱之為打破了“次元壁”,實現跨次元協同發展。同時在游戲領域,還出現了基於改編后的影視劇再進行二次游戲開發的新模式,建立起不同內容相互反哺的產業閉環生態。

  頭部IP依然是拉動產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各細分領域都涌現出一批優質的作品。網絡視頻領域,各網絡平台除了繼續採購頭部內容外,紛紛投身於自制內容的創作,網絡劇、網絡綜藝的制作品質顯著提升。在制作過程中,各企業充分發揮用戶導向的互聯網理念,在對用戶群體和喜好特征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推出了多款風格獨特、引領時代的作品,例如網絡原創綜藝節目中的《中國有嘻哈》《明日之子》等,受到廣大用戶的好評。在直播等“社會化視頻”領域,頭部主播也是保持用戶黏性和拉動用戶增長的關鍵因素。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中,各家平台的頭部主播苦練內功,擺脫掉了“花瓶”的標簽,不斷用才藝與實力贏得粉絲與觀眾的青睞,提升著各直播平台的活力與競爭力。

  新型業態拉動,傳統領域創新

  隨著移動互聯網與垂直領域的持續融合,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新型媒介不斷出現,重構著用戶欣賞內容的方式和場景,創造著新的商業化機會。第一,個性化推薦成為資訊類產品的主導模式。自從今日頭條以個性推薦模式成為行業獨角獸之后,行業內各家企業迅速跟進。個性化推薦在新聞客戶端、網絡直播、短視頻等領域得到廣泛普及。雖然純粹依靠算法推薦也帶來了“信息繭房”等問題,但隨著專業編輯+算法推薦模式的不斷優化,相信其會更加符合社會公眾的信息消費需求。第二,信息流廣告成為主流廣告媒體標配。信息流產品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新產物,通過在信息流中插播的圖片+文字、視頻及短視頻等信息,相關廣告以一種非常自然的形式出現在用戶正在欣賞的內容中,因此其用戶觸達率和轉化率都比較高,得到廣告界的喜愛,佔據了移動互聯網廣告市場的重要份額,這也進一步刺激了信息流產品的發展。第三,短視頻異軍突起。短視頻是與長視頻相對而言的。在傳統視頻行業面臨運營成本高昂、用戶黏性有限的背景下,短視頻則以輕資產運作、社交化運營的模式成為行業黑馬。而且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短視頻更加契合了用戶碎片化內容消費等習慣,因此這一模式一經出現便迅速呈現爆炸式增長,成為拉動行業流量增長的重要產品。

  從行業發展趨勢來看,新型媒介產品更加趨於輕資產、智能化的發展模式,更多滿足用戶個性化消費需求。但傳統的新聞、視頻、音樂等重資產領域也未失去活力,他們在依托優質內容基礎上,不斷進行商業模式的創新。在新聞領域,一方面相關產品更加重視富媒體等新型媒介的應用,通過短視頻、直播等技術的應用,進一步使新聞信息的傳播力得到增強。另一方面,各產品對用戶進行精細化運營,積極培育用戶為深度資訊付費的習慣。建立用戶付費牆在國際上已經有諸多探索,《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經濟學人》已經成為典型案例。隨著我國為知識付費的氛圍日益濃厚,隨著喜馬拉雅、得到等產品在商業上取得一定成功,傳統媒體如《財新》雜志也在積極進行網絡端用戶付費模式的探索,以更好適應數字化發展。在視頻領域,內生性廣告正在深入內容創作的各個場景。一直以來,網絡視頻的廣告形態以品牌方主導的貼片廣告為主,這一模式往往受到視頻網站廣告位資源的限制,且很多廣告與播放內容缺乏關聯度,轉化率較差。而內生性廣告則較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冠名、創意中插、壓屏條、精彩預告、前情提要、彈幕提示等模式,讓品牌與內容的結合更加合情合理,提高了觀眾對於品牌信息的接受度,這為網絡視頻產業的營收帶來了新的增長機會。

  版權保護重塑市場環境,正版運營成為主導模式

  隨著版權行政保護和司法保護力度的持續加強,中國網絡版權產業的經營環境與10年前相比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首先,國家版權局和各地版權執法部門連續多年的“劍網行動”,緊抓主要矛盾,對產業各細分領域存在的最突出問題進行了專項治理,取得了顯著效果﹔其次,司法機關通過訴前禁令快速制止侵權,對侵權行為加大判賠額度,對新型利用行為不斷明確競爭規則,使各類創新行為有章可循﹔最后,行業內各家企業建立起有效的自律機制,相互尊重他人合法版權,市場高額投入后的可預期性顯著提升。

  (作者系國家版權局網絡版權產業研究基地秘書長)

(責編:龔霏菲、王珩)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辦好思政課 習近平這樣劃重點
  2. 小小螺螄粉做成“三個百億”大產業(人民…
  3. 人民衷心擁護中國共產黨的深層邏輯(慶祝…
  4. 博物館說|記錄南京大屠殺唯一動態畫面的…
  5. 陳金虎任常州市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