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知識產權>>首頁滾動

創新傳非遺 版權為宋錦增色添彩

2018年03月22日08:44 | 來源:中國知識產權報
小字號
原標題:版權為宋錦增色添彩

近日,蘇州的消費者王群在一款深紫色的宋錦晚宴包的標牌上,發現除了表明品名、尺寸、成分、單價等常規信息外,還醒目地打上了一行“蘇作登字-2018-F-00008274”。

產品標牌上為什麼要標注版權信息?記者從蘇州市知識產權局了解到,這是蘇州上久楷(下稱上久楷)絲綢科技文化有限公司為獲得客戶信賴,提升品牌價值想出的新招,也是蘇州傳統產業通過挖掘和拓展版權工作創新發展的縮影。

自2014年各國領導人身著宋錦面料的新中裝亮相北京APEC,宋錦這一瀕臨失傳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就開啟了加速復活之路。上久楷作為專業從事宋錦研發、設計的公司,通過加大版權創造與保護,在宋錦非遺的傳承過程中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近年來,上久楷研發設計的宋錦產品,既作為國禮頻頻現身杭州G20峰會、廈門金磚峰會等國際交流活動,也通過服裝、披肩、圍巾等日用品和箱包、錢包、筆記本等文創產品,走入尋常百姓的生活。

創新傳非遺

宋錦與蜀錦、雲錦並稱為我國三大名錦,其面料輕盈飄逸、古朴典雅,2006年被列入我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隨著時代變遷,當時生產技術和設計理念的落后,宋錦繁復的織造工藝一度瀕臨失傳。正是看准了宋錦的開發價值,加上傳承非遺的使命擔當,上久楷創始人吳建華毅然選擇了研發設計宋錦的創新之路。

如何在現代生產設備上復活古老的織錦技藝,是吳建華遇到的首要問題。為此,吳建華帶著他的技術團隊,不斷琢磨機器的每一個構件、每一個動作,最終成功研發出符合傳統宋錦織造工藝和各項技術參數的數碼提花機。上久楷相關負責人介紹,公司高度注重創新研發,每年都會投入銷售收入的5%用於技術的改進和產品的研發。經過多年的技術創新,目前公司擁有完整的宋錦產業鏈,並與蘇州大學、浙江理工大學、東華大學等高校機構以及蘇州絲綢博物館建立產學研合作關系。

對於宋錦而言,織錦技藝是技術,文化是靈魂。吳建華認為,隻有把創新思維與原有生產技術結合起來,研發與設計同步進行,才能讓古代非遺在現代社會中煥發生機。上久楷不僅研究更加精細的宋錦織法,還首創了宋錦與紗羅的結合體,成功將刺繡、杭羅、蘇州玉雕等工藝,“嫁接”到宋錦中產生特殊的效果。同時,公司也注重面料花型和產品的創新,不斷注入時尚設計元素,與中國時裝設計最高獎“金頂獎”得主曾鳳飛、中國十佳服裝設計師楚艷、歐洲設計中心等進行合作開發。2017年5月,上久楷在蘇州博物館舉辦宋錦時裝秀,時裝圖案及用色均借鑒蘇州博物館藏品文化元素,同時融入法國、意大利時尚潮流,掀起了一股宋錦新時尚。通過創新設計,上久楷還不斷擴大宋錦應用范圍,目前擁有宋錦新中裝、宋錦高級定制時裝、宋錦箱包等7個產品系列。

版權來添翼

在宋錦的創新之路上,上久楷遇到過不少抄襲花型、盜版原創的情況。隨著宋錦產品不斷高端亮相,公司逐漸意識到保護版權的重要性,近年來上久楷一手加強原創,一手保護版權。

目前,上久楷建立了由總經理直接領導的版權管理部門,除有負責版權工作的專職人員外,IT管理員、採購人員、財務、設計以及行政人員也需各司其職、具體負責。公司新產品一旦正式開發,確認上架,版權部門會在產品正式進入市場前(打樣試樣階段)進行產品的版權登記,甚至有些重要產品在產品設計階段就會以產品設計圖進行版權登記。在蘇州博物館舉辦的宋錦時裝秀上展示了45套宋錦高級時裝就都進行了作品的版權登記,共登記版權約80件。同時,公司也很注重企業員工版權意識的培養,為員工提供定期的知識產權專業培訓,每年組織至少兩次版權培訓活動。截至目前,公司成功申報並已完成驗收2016年度蘇州市版權工作示范單位,也成功申報了2017年度蘇州市重大版權推廣運用計劃項目。

上述負責人介紹,目前公司已擁有上千件花型或款式設計作品版權,其中412個花型或款式版權作品用於各類宋錦箱包、服裝產品及各類高檔飾品。自本月起,公司將在所有新上市的擁有版權的產品標牌上加入版權信息,並逐步對已上市的擁有版權的產品標牌內容進行更新。“在產品標牌上的版權信息顯示我們的產品是具有版權的原創設計,既能獲得用戶對產品的認可,也有利於提升公司的品牌形象。”他表示。

產品標牌上標注版權信息是件小事,但足可以看出企業確實在為版權保護花心思。“蘇州傳統產業的外向型特征明顯,這使得企業保護版權的內生動力更為強烈。”蘇州市知識產權局版權處處長馮堅向記者表示,像上久楷這類企業,產品定位高端,也在海外擁有眾多合作伙伴,他們既從國外合作伙伴那學習了先進理念,也有加強原創提升品牌價值的內在需求。

據介紹,蘇州市近年來結合產業發展特點,通過健全體系、政策引導、加強培訓、先進示范等開展版權工作。政府推動與企業自發形成合力,推動版權工作成效明顯,全市一般作品著作權登記數量持續增長,2017年超過6萬件,企業創造與運用版權的水平也同步提升。(劉仁)

(責編:王小艷、王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