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產業工人的發明雖“小”,卻往往具有實用性、可操作性,能為企業直接創造價值
說起創新,人們通常想到“高精尖”的科研人員,往往較少把它與普通工人聯系在一起。其實,在我國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進程中,一線工人同樣是科技創新的一支重要力量。
不久前,筆者在中國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採訪,對一群“工人發明家”印象深刻。維修電工、首席操作師羅昭強給我們展示了他的發明——用於動車組調試的網絡模擬器。類似這樣的發明成果,羅昭強每年都能帶領團隊創造出10余項,並被廣泛應用到“復興號”高鐵等各個項目當中。
一線產業工人搞創新,其實有自己的優勢。他們在生產線上長期操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對現有設備、工藝的不足之處也有深刻體察。他們的發明雖“小”,卻往往具有實用性、可操作性,能為企業直接創造價值。
當前,我國制造業正加快轉型升級,這不僅需要實驗室中的高科技頂尖專家,也需要一支有文化、懂科技、會創新的一線勞動者隊伍。由於過去較長一段時間,我國制造業走的是勞動密集型道路,創新不足、技術人才短缺成為轉型升級的一塊短板。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補上這方面短板正當其時。
讓一線產業工人群體成為“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是個系統工程,不僅需要工人自身發揮主觀能動性,也需要政府乃至全社會共同努力,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
首先要對工人的創新給予充分肯定和鼓勵。不少工人在開始創新時都會遇到種種不理解,比如,有人會說“搞技術創新那是工程師的事兒,一個小工人能搞出什麼名堂?”如果全社會能扭轉這種認識,對技術工人創新給予更多的信任與支持,相信會有更多的工人敢創新、想創新。
其次,要強化激勵機制。要進一步提高技術工人收入,讓年輕人願意踏踏實實學技術。同時,幫助工人推動和實現創新成果轉化,讓敢於創新者嘗到“甜頭”,從而樹立起處處可創新、時時可創新的理念,形成不斷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增長新本領的良性循環。
第三,要著力加強一線工人的技能培訓。應針對不同水平、不同工種的需求,定期組織培訓。此外,還要充分發揮老勞模、老技工、老師傅“傳幫帶”作用,做好技能傳承。
我們相信,隻要為一線產業工人搭建起創新舞台,充分展示他們的聰明才智和精湛技藝,他們的創新自信會更強,創新隊伍會更龐大,我國的創新創業也將越來越紅火。
《人民日報》(2017年11月10日2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