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報告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

第一動力,引領經濟發展

2017年11月02日14:3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十九大報告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 第一動力,引領經濟發展

關鍵詞:第一動力

十九大報告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

創新地位更重要

本報記者 吳月輝

“十九大報告把創新放在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這樣一個定位,是對創新作用的進一步肯定和強化。”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周忠和說。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吳季認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既需要新的需求拉動,也需要科技創新的帶動。未來如果仍然依靠他人的新知識來推動科技發展,自己不去創新,就很難擺脫處處跟跑的局面。可以說科技創新在我國未來發展中處於非常重要的地位。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萬勁波表示,現代化經濟體系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支撐,十九大報告強調創新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意味著創新的地位在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和軍事變革中得到進一步強化,事關國家的前途命運。

“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最迫切的是要進一步強化科技創新、依靠科技創新解決經濟發展中遇到的諸多問題。這一要求有利於加快轉變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讓各級黨委政府進一步認識到科技進步對於發展的關鍵作用。”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長徐旭東說。

“國家的發展和穩定都離不開科技創新。”周忠和建議,今后政府一方面應繼續加大對科技創新的穩定投入,另一方面也要繼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為科技工作者創造更為寬鬆和良好的創新環境。

關鍵詞:應用基礎研究

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強應用基礎研究,拓展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

科研內涵再定義

本報記者 喻思南

應用基礎研究是指面向應用的基礎研究,它為重大、關鍵技術解決共性的基礎科學問題。“過去,我國追蹤、模仿式的研究多,有核心競爭力的技術成果少,而要成為科技強國,就需要有標志性的突破,引領全球的技術創新。” 中國科學院理化所研究員、清華大學教授劉靜說,“十九大報告強調加強應用基礎研究,是對我國科研內涵的重新定義,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劉靜說,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往往源於前沿、顛覆性技術的突破。當前,世界科技正處於革命性變革的前夜,加強對科技與產業前沿的研究,對未來在科技經濟競爭中佔據主動至關重要。

“應用基礎研究不是簡單的基礎研究應用,而應是面向國家戰略需求、產業重大應用場景的基礎研究,是技術創新之源、產業發展之本。”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副研究員肖尤丹說,“要建設創新型國家,必須打破以往技術‘引進—落后—再引進’的循環,提高面向戰略應用的基礎研究能力。”

肖尤丹認為,將應用基礎研究作為基礎研究的關鍵組成,是符合我國發展階段和國情的戰略舉措。加強應用基礎研究需要觀念的轉變和制度的保障。他建議,落實十九大精神,相關部門應當更加精准地支持面向應用的基礎研究,區分應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同時,有必要改變面向應用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一刀切式的劃分和評價。

“強調應用基礎研究,還應將其與自由探索式基礎研究區別開來。同時,避免國立科研機構和大學的重復布局和過度競爭,解決兩者在基礎研究方面長期存在的功能交叉和定位沖突問題。”肖尤丹說。他建議,大學、國立科研機構和市場化創新主體,應當按照十九大報告的新要求,盡快明確機構戰略定位,圍繞強化基礎研究基本要求,創新體制機制,補足制度短板,提高實施戰略目標的資源配置、人力供給等能力。

關鍵詞:技術創新體系

十九大報告提出,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科研經濟深對接

本報記者 馮 華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長徐旭東表示,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了產學研要“深度融合”。“強調‘深度融合’,主要考慮的是目前大多數情況下融合度不高,合作解決問題的深度不夠,合作共贏的黏合力不強。這是由於我國市場經濟歷史短、源頭科技創新對經濟的貢獻率還不明顯、產學研合作創新的文化還沒有真正形成所造成的。”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萬勁波認為,這一表述是為了破解科研和經濟聯系不緊密的“痼疾”,將國家的戰略需求、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創新發展的突出問題持續轉化為科技創新任務,將科技創新成果持續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驅動力,實現科研與經濟社會發展無縫對接。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胡志堅表示,建設創新型國家,企業的創新能力最為關鍵。發達國家高度重視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體系中的主導地位。一個國家能否在國際市場上創造財富、形成更有競爭力的產品和服務,主要是靠企業來實現的。作為市場的主體,企業天然也有創新的本能。因此,十九大報告再次強調,要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

“要讓市場真正成為配置創新資源的力量,讓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不能政府指揮企業創新,要讓市場來引導、競爭來倒逼企業創新。”胡志堅說,在這一過程中,政府要做的是不斷完善創新環境,營造一個公平有序反壟斷的市場﹔同時發揮整個科技資源的效用,實現科研機構、大學、企業的深度融合,建立起國家的技術創新體系﹔還要通過科技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打破科技要素流動的制度障礙﹔發揮好科技金融和中介組織的作用,疏通金融進入實體經濟特別是創新型中小微企業的管道。

關鍵詞:基礎研究

十九大報告提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

強化背后是投入

本報記者 吳月輝

“基礎研究是國家未來科技發展的基石。跟科技強國相比,我國在這方面的差距較大。要實現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就要加強和提高基礎研究水平。”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說。

王貽芳表示,科技發達國家對基礎研究的投入一般都在15%—20%左右,而我們現在隻有5%。應該繼續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希望在不遠的將來能夠提高到10%。此外,經費投入不應該只是中央政府的事情,地方政府也應該積極參與。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周忠和說,加強基礎研究,增加重大引領性原創成果的產出,一是要對基礎研究保持持續穩定的投入。在投入方向和分配上,也不能忽視對小團隊、小規模基礎研究的投入。二是要繼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改革科研評價體系。此外,還要重視對基礎研究人才的培養。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吳季說,從長遠看,要特別關注如何能夠加強科技創新的后勁,實現從跟蹤到引領的轉變。為實現這一點,應該在基礎科學前沿領域加大投入和戰略研究,同時還必須採取科學的組織和管理方法。

“基礎研究的能力建設非常重要,今后應繼續加強大科學裝置的建設。而且這些大科學裝置建成后應當向全世界開放,不應只是由中國科學家來使用,這樣我們的基礎研究才有希望做到世界領先。”中科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建議。

關鍵詞: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十九大報告提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創新“獨唱”變“合唱”

本報記者 馮 華

“落實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要求,要堅持科技創新、體制創新雙輪驅動,解決好‘由誰來創新’‘動力哪裡來’‘成果如何用’三個基本問題。”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萬勁波認為,要不斷完善適應創新驅動發展的體制機制,在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總體進程中同步實現國家科技創新現代化、科技創新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胡志堅表示,近年來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頂層設計基本成型,面向未來的科技體制機制主體架構基本確立,出台了一系列科技體制改革措施。主要集中在科技評價改革、科技計劃管理體制改革、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體系改革等方面。

“以科技評價改革為例,我們實行了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的‘三評’改革不斷深化,獎勵制度改革的步伐也在加快。這些都有助於創新人才要素的流動,激發了科研人員的創新活力。”胡志堅說。

受訪專家普遍認為,與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目標相比,我國在科技體制改革方面還面臨不少問題,科技體制改革亟待進一步深化。萬勁波說,“當前,我國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供需關系不夠匹配,要從科技體制改革和經濟社會領域改革兩個方面同步發力,消除科技創新中的‘孤島現象’,變創新的‘獨唱’為‘合唱’”。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長徐旭東建議,科技計劃管理改革的后續完善措施要盡快跟上,在運行中不斷總結、完善﹔同時進一步體現科技創新活動的特殊性,給科研人員鬆綁﹔還要加快建立健康的科研價值導向,加強科技成果轉化所需要的中間環節支持和中試平台建設等。

關鍵詞:知識產權

十九大報告提出,倡導創新文化,強化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

“強化”二字不尋常

本報記者 蔣建科

國家知識產權局保護協調司司長張志成認為,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十九大報告提出“強化知識產權創造、保護和運用”,從“加強”到“強化”,說明中央對知識產權保護的一貫重視,也對新時代知識產權保護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強化”保護就是要在知識產權強國建設已經取得顯著成績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動各項工作實現新的突破。

“這是新時代知識產權工作的新命題、新定位,更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賦予知識產權工作的新任務、新使命,將長期指導知識產權的理論和實踐工作。”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韓秀成說。

“創新驅動發展是時代大潮流、世界大趨勢、本土大戰略,而知識產權是創新發展的戰略配置、制度支撐和法律保障。”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名譽主任、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專家組成員吳漢東說,強化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這既涉及制度創新,也關系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和產業創新,要全面立體地理解其深刻內涵。

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申長雨表示,落實報告要求,要聚焦“強化”二字,系統謀劃知識產權的創造、保護、運用各項工作,努力推動實現根本性轉變。一要推動前沿科技領域創新,深入實施專利質量提升工程,努力推動知識產權創造由多向優、由大到強轉變。二要統籌推進知識產權嚴保護、大保護、快保護、同保護各項工作,構建依法嚴格保護知識產權的良好環境,推動知識產權保護從不斷加強向全面從嚴轉變。三要從深化知識產權權益分配改革、建立健全知識產權運營平台體系等方面著手,努力推動知識產權轉化運用從單一效益向綜合效益轉變,助推實體經濟發展,提高產品供給水平,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 人民日報 》( 2017年10月30日20 版)

(責編:楊軒(實習生)、熊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