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中國科學院院士 著名岩體力學專家何滿潮
2017年05月19日10:12 來源:中國知識產權報 手機看新聞
鍛造富國利器 開啟創新紀元
“我們社會主義國家的分配原則是按勞分配。那麼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新紀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積極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就顯得尤為重要。”61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岩體力學專家何滿潮日前在接受中國知識產權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創造一個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知識產權的社會氛圍,對於礦業這個傳統產業的升級換代具有重要的意義。
“中國是煤炭能源大國,目前中國新能源尚未成為能源支柱,而油氣大半需要進口,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支柱能源依舊是煤。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這似乎已經是一個落后的行業,中國的煤礦也確實經歷了大面積虧損,然而我堅信通過創新是可以改變這一切的,通過礦業技術變革,我們能夠掌握核心技術,通過知識產權的轉化運用為這個行業帶來科技之春。”何滿潮說。
創新採礦技術體系
“現代採煤技術體系雖然在我國取得重要進展,但該技術原始專利基本被西方國家控制。”何滿潮向記者介紹,為了保障安全,現代採煤技術體系普遍採用“121工法”(1個工作面、2條巷道、1個煤柱)。我國現行的規定,允許採區15%至25%的資源浪費。據此核算,我國年產近40億噸煤的同時,資源浪費量約10億噸,折合5000多億元。巷道掘進的任務同樣艱巨,我國每年要掘進採煤巷道1.3萬公裡,相當於地球直徑的長度。而且掘進過程中事故頻發,91.25%的煤礦事故就發生在順槽掘進巷道上。
十幾年前,河南省靈寶市的一座礦山因山體滑坡即將被迫停採,1000多名工人面臨失業。何滿潮將力學與地質科學相結合,研究出了新的採礦方法,不僅不影響日常開採,還能把要滑的坡“採”穩定了。如今,該礦仍在安全生產,再也沒有形成新滑坡。這樣的難題,何滿潮攻克了一個又一個。他直言,“煤礦開採是一項高危工作,每年都有上千人的傷亡。我在50歲之前,每年的大半時間都在全國各地的礦山,經常下到1000米深的井下,對於這個行業工人的艱苦與危險我深有體會。這也成為我們工作的原動力之一。”
30多年來,何滿潮在礦山岩體大變形災害控制理論和技術研究方面不斷探索,提出了“緩變性”和“突變型”大變形災害的概念及分類,研發了多套大變形災害機理實驗系統,成為我國礦山工程岩體力學專家。他突破常規採煤方法,創新性提出了“110-N00工法”,通過該工法的應用,實現了無順槽巷道掘進、提高了資源採區回收率、保証了採掘正常接替、降低了安全生產事故發生幾率、降低了煤炭開採成本,被譽為煤礦長壁開採的第三次技術革命。
嚴格知識產權保護
在何滿潮看來,創新是科研人員的使命,沒有創新,科研寸步難行。而沒有知識產權保護,再有價值的創新成果也無法最終落地。為了將礦業領域的創新成果真正保護好運營好,3月26日,經國家知識產權局批准,17家科研院所和裝備制造企業共建中國礦業知識產權聯盟,打造我國礦業領域權威的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和服務平台。作為聯盟理事長,何滿潮對聯盟的任務和願景有著清晰的認識。
“當前採礦先進技術的知識產權保護還存在許多問題,如現行知識產權制度對侵權行為的震懾力不足、專利權人可採用法律救濟措施有限、專利權人維權周期長且成本高、創新者缺乏實施成果轉化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等。”何滿潮建議,在礦業技術領域由上級主管部門和知識產權管理部門共同構建一站式礦業領域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形成個人誠信、社會監督、行業自律、執法維權和司法保護為一體的知識產權大保護體系。“我們將團結國內礦業領域科研機構與企業,減少國內礦業領域知識產權糾紛,促進成員單位建立完整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逐步營造礦業領域尊重知識產權的良性秩序。”
在促進知識產權轉化方面,該聯盟也積極探索新的運營模式。“在這個聯盟下,我們建立了首個採礦先進技術的專利池,並向已簽署協議的實施單位頒發了授權許可。”何滿潮表示,將在聯盟成員之間搭建知識產權公共信息平台,形成礦業領域知識產權流動與運營渠道,提升礦業領域的自主創新能力,努力在關鍵領域實現技術突破,為聯盟成員知識產權戰略運用以及海外知識產權布局等相關事宜提供信息分析服務與知識產權預警分析,激勵高校院所、金融機構、知識產權服務機構、創業群體等開展礦業專利協同運用。
“未來50年內,煤炭仍將佔據我國支柱能源的地位。煤炭資源開採關系著我們國家的經濟命脈和能源安全。”何滿潮說,“對煤炭行業而言,中國礦業知識產權聯盟的成立是一個新的開始。隻有建立健全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加快煤炭行業一流採礦技術的成果轉化,才能提高我們國家煤炭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實現彎道超車,建設採礦強國。”(中國知識產權報記者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