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知識產權

人工智能:創新是市場“密鑰”

2017年01月11日11:13 | 來源:中國知識產權報
小字號
原標題:人工智能:創新是市場“密鑰”

新年伊始,關於人工智能的消息就佔據了各大科技類媒體的顯要位置:人工智能AlphaGo升級版橫掃中韓頂尖圍棋高手,連勝60場,未嘗敗績﹔三星成立1.5億美元投資基金,支持人工智能等領域發展。一時間,人工智能再次引發廣泛關注,各種人工智能概念股直線上漲,更有專家預言:2017年,人工智能將迎來爆發式增長。

在近日舉行的人工智能知識產權保護研討會上,與會專家表示,近年來,人工智能快速發展,各國企業巨頭競相進入該領域部署專利,產業競爭激烈,投資並購密集。但必須看到,人工智能在現實應用中還存在諸多技術瓶頸,與其找“風口”,不如找“關口”,我國企業還是應該放眼世界,踏實創新,尤其要在高端和前沿領域加強研發,做好專利布局。

群雄逐鹿 產業競爭白熱化

1955年夏,約翰·麥卡錫在美國達特茅斯電腦大會上提出人工智能(縮寫為AI)的概念,試圖探尋人類智能的本質並研發出具有類人類智能水平的核心技術和機器系統,如機器人、語言交互、圖像識別等。

“在60多年的歷程中,人工智能經歷了曲折的發展。進入21世紀,互聯網技術推動了人工智能的不斷創新和快速發展,而近年來深度學習與大數據的興起,則帶來了人工智能的爆發式增長。目前,人工智能熱潮已席卷全球,呈現出產業競爭白熱化、投資並購密集化的特點。”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副總工程師孫哲南表示。

事實也的確如此。近年來,谷歌、IBM、微軟、亞馬遜、百度等紛紛投入重金收購企業、招募人才和研發核心技術,力圖掌握人工智能時代的主動權。2016年7月,軟銀高溢價以310億美元收購ARM,以搶佔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生態的戰略制高點。此外,美的花費40億歐元收購庫卡、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等人投資10億美元成立OPENAI,都顯示出人工智能炙手可熱的程度。

群雄逐鹿中,誰能引領技術創新,誰就將贏得人工智能市場的主導權。“目前,人工智能的核心技術已不僅僅局限在算法和軟件,賦予硬件模塊智能將帶來萬物互聯的應用熱潮,如人工智能芯片,可以說是定義AI產業鏈和生態圈的基礎計算架構,谷歌、IBM等巨頭都在該領域積極布局。”孫哲南告訴本報記者,與此同時,人工智能技術方法也逐漸趨於集成化,單一AI計算理論和方法已不可能包打天下,將多個模型、方法與技術在不同層面進行有機集成,在應用中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另外,多學科跨界融合、交叉協同創新,也正成為人工智能發展的新趨勢。

專利布局 中美之間存差距

在加強技術創新的同時,各國都在加快專利布局,以期“跑馬圈地”。智慧芽學院公布的數據顯示,近20年,人工智能專利申請量總體呈上升趨勢,截至2016年4月,全球與人工智能相關的專利已經超過2.4萬項。從人工智能專利申請受理國來看,美國以9786項位居全球第一,中國以6900多項專利申請位居第二。

“目前,中國和美國是人工智能發展較為領先的國家,中國的優勢在單元技術方面,其中很多性能都達到較高水平,比如語音識別、文字識別、圖像識別、人臉識別等。但是,在更高端、更前沿的技術領域,美國技術則更加先進,如在腦認知機理和計算模型、神經形態芯片技術、量子計算機等方面,在全球都是非常領先的。”孫哲南表示。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近年來,我國在人工智能領域取得了不少成果。如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通過實施“人工智能+”戰略,在智能視頻監控、生物特征識別等領域都有不少突破。同時,其還積極搭建產業化平台,以“技術+團隊”的模式引導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另外,在人工智能研發方面,百度每年的投入達70億元人民幣,已公開的人工智能專利超過2000項,包括語音識別、圖像識別、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雲計算、自動駕駛等領域。在自然語言處理方面,百度已提交的專利申請約500件。百度公司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專利事務部高級總監蘇靜表示,未來,人工智能領域專利申請數量將呈現爆發式增長的態勢。

總體來說,我國的人工智能專利更多集中在應用層面,美國專利則更多是在基礎技術層面。如何在基礎、前沿技術領域尋求突破,是我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跑馬圈地 專利策略很重要

人工智能的廣闊市場前景,吸引了資本的廣泛關注。對此,不少專家認為,應該在喧囂中理性看待這一現象。

“未來,人工智能必將由淺層智能向深層智能發展,如何突破深層智能,才是人工智能發展過程中必須‘啃下來’的硬骨頭。與其找‘風口’,不如找‘關口’,踏實創新才是打開未來市場之門的‘金鑰匙’。”孫哲南表示。

在加強創新的同時,專利保護也不可或缺。“在保護人工智能創新成果時,專利策略很重要。因為人工智能專利申請具有獨特性,很多創新成果都是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多個學科。從我國專利制度的角度看,自然規律、數學算法以及商業規則等,都是不屬於專利法保護客體的,因此,人工智能專利保護就存在一定的復雜性,專利申請文件如何撰寫也就顯得非常重要。”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電學發明審查部相關負責人表示。

北京英賽嘉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責任公司合伙人、資深專利代理人馬曉亞曾代理過大量有關人工智能方面的專利申請。她告訴本報記者,人工智能專利申請通常會涉及對海量數據的採集加工、模型訓練、深度學習、算法優化、功能模塊等有關內容,表面上看,這些內容很容易被納入“智力活動的規則和方法”這一不受專利法保護的客體,但實際上,人工智能專利申請往往是為了解決某一領域的具體技術問題,客觀上是能帶來技術效果的技術方案。

“因此,在撰寫這類專利申請時,申請人和代理人一定要注意深挖技術細節,突出創新點,特別注意具體應用場景實施例的描述,並合理布局構架權利要求書,以便能夠獲得更好的專利保護,為我國人工智能發展保駕護航。”馬曉亞表示。

近年來,技術創新領域開源、開放漸成趨勢,谷歌、微軟、IBM等都曾將自己的某些技術開放出來,推動產業創新。如何協調開源、開放與專利保護的私有屬性的關系成為國內企業關注的焦點。對此,北京大學知識產權學院院長助理張曉認為,開源、開放與知識產權並不矛盾,開源或者開放不過是基於知識產權的一種商業策略而已。沒有知識產權保護,以開源或者開放為手段的商業策略就不可能實現。在開放的過程中,通過商業模式設計和知識產權運用策略的設計,實現企業自己的商業目的才是關鍵。如果設計不好,就很難達到開源或開放的商業效果。在人工智能方面,我國企業可以考慮通過產業聯盟、開放標准等方式,促進技術接口的統一化,來推動人工智能產業發展。

人工智能發展大事紀

1955年

約翰·麥卡錫在美國達特矛斯電腦大會上提出“人工智能 ”一詞。

1956年

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展示世界上第一個人工智能軟件的工作。

1969年

斯坦福大學研制出一種名為“Shakey”的集運動、理解和解決問題能力於一身的機器人。

1979年

第一台電腦控制的自動行走器“斯坦福車”誕生。

1997年

IBM制造的電腦“深藍”擊敗國際象棋冠軍加裡·卡斯帕羅夫。

2000年

麻省理工學院推出會做數十種面部表情的機器人Kisinel。

2011年

IBM開發的使用自然語言回答問題的人工智能程序沃森(Watson)參加美國老牌智力問答節目,打敗2位人類冠軍。

2016年

谷哥開發的人工智能圍棋程序AlphaGo戰勝韓國圍棋棋手李世石。(本報記者 吳艷)

(責編:陰重宇(實習生)、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