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知識產權

沒有專利支撐,共享經濟能走多遠?

任冠舉
2016年12月22日14:57 | 來源:中國知識產權報
小字號
原標題:沒有專利支撐,共享經濟能走多遠?

  近幾年,共享經濟已經火得“不行不行的”了。無論是國外的優步(Uber)、空中食宿(Airbnb),還是國內的滴滴出行、途家網,都獲得了多輪巨額投資,資本市場對這類企業的估值之高也令人咋舌。最近,共享單車也正風光無限,風靡上海、北京的摩拜單車已成為投資市場的新寵﹔而以前專攻校園共享單車的ofo也走出校門走上街道,並且獲得了包括滴滴出行、小米等的C1輪投資。


  筆者作為一名專利工作者,不禁對這些企業的專利產生了興趣。在簡單了解了上述共享經濟代表企業的專利申請和授權情況后,忍不住發問:沒有專利支撐的共享經濟能走多遠?


  數據顯示,滴滴出行“囊中羞澀”,尚未有專利申請獲得授權﹔途家網、ofo分別隻有1件專利申請獲得授權﹔摩拜單車目前有11件發明專利申請正在審查過程中,11件實用新型專利申請和5件外觀設計專利申請已獲得授權。Uber和Airbnb分別有7件、3件發明專利申請處於審查過程中,另外,Uber擁有美國專利164件,Airbnb擁有美國專利14件。


  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與技術創新型企業相比,共享經濟企業的專利數量非常少﹔國外企業比國內企業更重視提交專利申請,獲取專利保護﹔國內企業幾乎都處於“專利裸奔”的狀態。


  在創業創新大潮中,創業者、企業家對專利這種可以幫助自己形成壟斷的“大殺器”已經有越來越深刻的認識。專利一方面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也直接提高企業的估值,因此目前大部分企業都非常重視專利保護。但是從以上數據來看,顯然共享經濟領域企業還沒有意識到專利的重要性。


  回想2014年滴滴出行與快的的補貼大戰,當時不管是司機還是乘客都拿紅包拿到手軟,但是這兩家公司都沒有拿起專利武器去打擊對方。試想,如果滴滴出行或者快的手上掌握著一些關鍵專利,那麼也許根本就不會出現雙方燒錢幾十億的場面,這場交鋒就結束了。


  有人說,共享經濟的實質是共享這一理念,核心競爭力在於創造一種適於廣泛應用的共享場景連接供給者和使用者兩端,然后培養普通用戶的使用習慣,就大功告成。這更多的是模式創新,而不是技術創新,因此不需要專利保護。但是從另一角度來說,如果共享經濟僅止步於模式創新,那麼對於企業家或是投資人都“悲劇”了。當某一種模式被創造出來,由於模式創新得不到任何法律保護,那麼模仿者僅需要足夠的資金投入,即可復制並參與競爭,到最后剩下的商業競爭手段除了瘋狂的金幣戰爭實在沒有其他有效的手段了。


  筆者認為,模式創新的同時如果能夠搭配技術創新,那麼一定更容易形成競爭壁壘,企業的發展將會更順暢,估值將會更高。其實共享經濟在實現共享時一定需要對共享物進行不同程度的改造,並在共享物與共享者之間搭建平台,這中間具有廣闊的技術創新空間。例如,Uber針對通過計算裝置提供的位置點數據來確定位置信息的方法等技術提交了專利申請,Airbnb圍繞在線預訂系統提交了專利申請。如果這些相對核心的技術獲得專利授權,專利形成的技術壁壘加上品牌認可度、用戶習慣、渠道優勢等因素,那麼同質化競爭者將幾乎無力再撼動其主導地位。


  共享經濟這隻“站在風口的豬”,若能插上專利這雙“翅膀”,一定能飛得更高,飛得更快。(任冠舉)

(責編:魏艷、趙竹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