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知識產權

清華大學:創新體制機制 促進專利轉化

2016年09月18日08:23 | 來源:中國知識產權報
小字號

連續多年中國專利申請數量年均超過2000件,專利授權數量年均超過1600件﹔2015年在美專利授權量位列全球高校第三,獲中國專利獎總數在國內高校位居首位﹔2016年上半年科技成果處置交易額接近1億元,涉及幾百項知識產權成果……一連串亮眼的數據,顯示出清華大學近年來專利工作的不凡成績。

作為國內首屈一指的高校,清華大學在人才隊伍、學科結構、科研投入等方面都有著深厚的積澱和獨特的優勢,這為其產生大量的專利成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不僅如此,在我國高校普遍面臨科研成果轉化難的大背景下,清華大學在專利轉化方面也取得了豐碩成果。那麼,清華大學在促進專利轉移轉化方面進行了哪些探索?哪些模式和經驗值得我國高校參考和借鑒?近日,中國知識產權報記者走進清華大學,進行了實地探訪。

改革體制 構建轉移體系

由於具有悠久的歷史,清華大學在多年的發展中,逐漸形成了一個開放的技術轉移體系。從縱向看,清華大學科研院設有科技開發部、海外部等,都涉及成果轉化工作。從橫向看,清華大學與許多地方政府合作創立了多家地方研究院和派出研究院,很多研究院通過推動技術二次開發、孵化企業等方式進行成果轉化。這一體系在促進清華大學專利轉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隨著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以及一系列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法律、政策的出台,擁有上萬件專利的清華大學開始探索體制改革,以進一步促進專利轉化。

在這一背景下,2015年10月,清華大學成立了成果與知識產權管理辦公室(Office of Technology Licensing,下稱OTL),學習和借鑒國外知名大學技術許可辦公室的運行模式,探索如何更好地實現專利價值。清華大學成果與知識產權管理辦公室主任王燕向本報記者介紹,OTL是學校知識產權管理領導小組的日常辦事機構,職能包括科技獎勵、專利管理、技術轉移和政策法務4個方面。學校知識產權管理領導小組由學校主管科研、產業和校地合作的校領導,以及技轉院、資產處、科研院等多部門領導組成,統一領導學校知識產權和技術轉移工作。

不僅如此,2014年,清華大學還成立了技術轉移研究院,建立了戰略性風險投資基金,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同時牽頭國際技術轉移相關工作。2015年10月成立的校地合作辦公室,負責協調清華大學地方研究院和派出研究院工作。此外,清華控股成立的華控技術轉移公司也在積極推動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工作。

“OTL與科研院、校地合作辦公室、地方院、派出院、技術轉移研究院以及清華控股等機構,構建起了技術成果轉移轉化的工作體系。如果把清華大學的技術轉移轉化體系比作一個太陽系,那清華大學就是太陽,地方院、派出院等部門一方面圍繞清華大學的發展目標,推動學校整體成果轉化工作,另一方面圍繞所在地的區域經濟發展和行業發展開展創新服務工作,既有‘公轉’也有‘自轉’。”王燕表示。

創新機制 促進成果轉化

2015年以來,我國出台了一系列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打破了多年來束縛科技成果轉化的體制機制障礙,給予高校充分的成果自主處置權,同進也更重視發明人的利益,我國高校科研成果轉化面臨難得的機遇。以此為契機,2015年12月,清華大學出台了《清華大學科技成果評估、處置與利益分配辦法(試行)》(下稱《辦法》),明確了成果轉化的決策機制問題,完善了獎勵機制,明晰了成果處置流程,有助於促進專利轉化。

“《辦法》首先確定了決策機制,知識產權管理領導小組統一領導知識產權和技術轉移工作。800萬元以下的成果處置由知識產權管理領導小組會議審定,800萬元以上的成果處置經知識產權管理領導小組審議后,提交校務會議審定。”王燕表示。

不僅如此,《辦法》還明確了獎勵機制,將70%成果許可、轉讓的收入或者投資入股所獲得的股權,直接獎勵給成果完成人或者為成果作出突出貢獻的人,15%歸屬學校,15%歸屬院系。王燕告訴本報記者,在該分配框架下,清華大學鼓勵各院系根據各自特點,因地制宜地制定相應的分配政策,例如有些院系強調有組織的科研工作,在成果轉化收益的分配比例中,院系獲得的收益比例會有一定提升,用於回饋曾對科研成果作出突出貢獻的老師和面向未來發展謀篇布局。

另外,《辦法》進一步明晰了清華大學科技成果處置流程,包括成果登記、推廣、商務談判、校內審批、交易公示、合同簽訂、收益獎勵等10個步驟,提高了工作效率。“目前,我們正在完善關於干部持股、教師兼職等相關政策。”王燕表示。

探索模式 積極服務社會

在進行體制機制改革的同時,清華大學在成果轉移轉化模式方面也在積極探索。

“目前,清華大學不僅有專利許可、轉讓、作價投資等模式,還越來越多地出現既有許可又有投資等混合模式。此外,在知識產權作價投資之后,清華大學還對合作研發產生的新的知識產權再進行許可,這有助於高校與企業建立長期共贏的合作關系,促進企業創新能力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對清華大學的學科建設和科研能力提升也是一種反哺。”王燕介紹。

盡管運營模式多樣,但獲得經濟回報並非清華大學知識產權運營的唯一目標。“我們的首要使命是提高清華大學的學術影響力和社會聲譽,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為商品和服務,通過獲取合理回報實現對創新各方的正向激勵,架起高校成果與企業連接的橋梁。”王燕如是說。

在王燕看來,隨著我國各種科技成果轉化利好政策的出台,以前專利轉化面臨的困難正在逐步破解,未來幾年,我國專利存量的紅利將不斷釋放。當前要做的是“三端”能力的提升,即高校原始創新能力的提升,技術轉移機構和隊伍專業化服務能力的提升,以及企業創新能力和技術吸收能力的提升。“‘三端’能力的不斷提升和相互協調配合,將會顯著提高我國專利轉化的效率和成功率。”王燕表示。(吳艷)

(責編:楊陽(實習生)、趙竹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