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知識產權

國外治水有哪些高招?德國"可拆卸防洪板"操作便捷成本高

張曉茹 唐志強 郭洋 華義 劉芳
2016年08月05日10:27 | 來源:中國科技網-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國外治水有哪些高招?德國"可拆卸防洪板"操作便捷成本高

  原標題:國外治水有哪些高招?德國"可拆卸防洪板"操作便捷成本高

  [導讀]進入夏季汛期后,不管是中國南方洪水肆虐,還是華北地區暴雨突降,都給人們正常的工作、生活帶來很大影響。參與記者:唐志強、郭洋、華義、劉芳)。

  國外治水有哪些高招?

  新華社記者

  荷蘭的攔海大壩

  ■今日視點

  進入夏季汛期后,不管是中國南方洪水肆虐,還是華北地區暴雨突降,都給人們正常的工作、生活帶來很大影響。事實上,洪災是長期困擾各國的重大自然災害之一。各國也在與洪災抗爭的過程中,一步步摸索,積累經驗與教訓。

  不過,部分網友頗為推崇的所謂國外“抗洪神器”,真的有那麼神嗎?傳統的沙袋抗洪,真的只是“中國特色”嗎?

  德國:“可拆卸防洪板”操作便捷但成本高

  網上熱捧的德國“抗洪神器”,簡單來說就是可拆卸防洪板。據了解,這種“神器”確實在德國抗洪中發揮作用,但由於價格高昂、需要前期基礎建設,目前隻用於部分城市地區,並未大范圍普及。德國抗洪依然主要靠傳統沙袋。

  德國聯邦技術救援署防洪專家弗蘭克·阿爾滕布魯恩介紹,可拆卸防洪板較為輕便,易於安裝,能在水位上漲前快速建立起防御屏障。目前,德國科隆、法蘭克福等一些沿河城市配備了這種設備。通常情況下,兩名專業人員能在一小時內搭建出一堵長100米、高1.5米的防洪牆。

  不過,這種擋板雖然操作便捷,但並不是“哪裡發水建哪裡”這麼簡單。阿爾滕布魯恩說,可拆卸防洪擋板隻適用於平整地面,且必須提前在地下打好基礎,以保証擋板穩固。

  此外,擋板防洪能力有限,面對太大的洪水也無能為力。目前,可拆卸防洪牆在德國隻用於部分城市地區。

  從德國全國整體來看,除永久堤壩外,抗洪主要還是依靠傳統沙袋。傳統沙袋一般由聚丙烯塑料制成,這些材料一般可以從紡織品生產商廢棄的物料中獲得,價格低廉。而且使用沙袋抗洪所需要的隻有袋子、鏟子、人力和沙子,方便易得,也是國際上公認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日本:“地下調節池”效果明顯但功能有限

  多河、多雨、靠海的日本首都東京,防止洪水泛濫是夏季應對暴雨的重要工作之一,而在河道附近地下建設洪水調節池就是一項重要對策,其中就包括東京大型地下蓄水分洪設施——神田川環狀7號線公路地下調節池。

  神田川調節池實際是一個巨大的地下隧道,始建於1988年。位於地下40多米深的混凝土隧道直徑為12.5米,長約4.5千米,蓄水能力約達54萬立方米。該設施共有3個引水口,可以將神田川水系3條河流的洪水引入地下調節池。

  記者在名為善福寺取水設施的引水口參觀時,通過工程立體模型清晰看到洪水是如何從河道被分流到地下調節池的。高度自動化的設備控制室在無人值守時也能自動運轉,牆上6個監控畫面實時播放著各條河流的監控畫面。工作人員介紹說,河道側壁上設置了帶有柵欄裝置的引水口,當洪水超過一定水位線后就會向地下調節池分流。

  在幽深的地下43米處,記者看到了一個直徑約20米的巨大深井,深井頂部是一個直徑四五米的洞口。據工作人員介紹,河道裡分流下來的水經過過濾處理會進入這個深井,水位漲滿深井后就會通過導流隧道流入神田川調節池。

  資料顯示,自1997年部分投入使用以來到2013年,神田川地下調節池在發生暴雨和台風時共引流34次,對減輕該流域洪災起到了明顯作用。但是,據介紹,這樣的地下蓄水分洪設施隻適合在河流比較小、人口又比較密集的地區採用,並無法應對大江大河的汛情。

  荷蘭:多管齊下治水

  低地之國荷蘭約有四分之一國土低於海平面,還有四分之一的國土位於河流易泛區,這意味著荷蘭半壁江山有水患之虞,也恰恰在這些危險區,不僅生活著全國一半人口,而且佔有荷蘭國內生產總值的70%。正因為與水共生,荷蘭一直致力於多管齊下化解水患威脅。

  因此,荷蘭目前正在實施該國史上最大規模、最具創新性的堤壩加固計劃,將全國各地海濱、湖畔、河岸總計1100多公裡堤壩在2028年之前加固,耗資74億歐元。

  荷蘭堤壩加固計劃負責人裡夏德·約裡森介紹說,堤壩加固工程既要符合安全標准,又要綜合考慮城市空間和景觀規劃,所以將大量採用新技術、新材料、新方法,許多工程設計結合當地特點量身定做,盡可能滿足多功能需求。據介紹,荷蘭堤壩網總長超過2.2萬公裡,堤壩類型有49種之多。

  而作為荷蘭面對水患的第一前哨,全球最大港口城市之一鹿特丹也在不斷更新治水“武器庫”,其中應對暴雨和洪澇的秘密武器之一就是水廣場。

  水廣場由幾個形狀、大小和高度各不相同的水池組成,水池間有渠相連。平時,這裡是市民娛樂休閑的廣場﹔一旦暴雨來臨,水往低處流,水廣場就變成一個防澇系統。由於雨水流向地勢更低窪的水廣場,街道上就不會有積水。在水廣場,雨水不僅可在不同水池間循環流動,還可以被抽取儲存作為淡水資源。

  由此可見,沒有什麼所謂的“神器”能夠成為制服洪水的“萬能藥”,任何國家都要根據本國實際情況制定防洪對策。在城市抗洪中發揮出色的“神器”,未必能全盤搬到大江大河的抗洪中去,這是已經形成的共識。因地制宜,綜合使用多種抗洪工具和方法,才是真正有效的洪水應對之道。

  (執筆記者:張曉茹﹔參與記者:唐志強、郭洋、華義、劉芳)

(責編:魏艷、趙竹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