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創意推動文化步入新時代

編者按
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離不開技術的進步。數字技術的出現,更是進一步加大了文化傳播的速度和廣度。進入21世紀,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圖書、音樂、電影、電視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在第16個“4•26”世界知識產權日來臨之際,本版特從這4個方面入手,梳理數字創意如何來重塑文化,以饗讀者。
圖書
傳承文化 開啟未來
圖書是歷史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人類從最早使用結繩記事,用甲骨文、竹簡、絲帛記錄文字,到紙張印制書籍,圖書形式不斷進步和豐富。21世紀,運用數字技術制作而成的電紙書迅速風靡,推動著圖書對文化的傳承逐步走進數字時代。
所謂圖書數字化就是將圖片、文字、聲音、影像等信息,轉變為可以度量的數據,再將這些數據建立成數字化模型,把它們轉變為一系列二進制代碼,引入計算機內部進行統一處理。圖書的數字化涵蓋了編排、出版、閱讀等整個產業鏈,給圖書出版產業和人們的閱讀習慣帶來了巨大變革。
1967年,美國布朗大學發明了一種使文本信息能存儲於電腦上並可供檢索的系統——超鏈接編輯系統。借助這一系統,1987年,世界上第一本電子書《下午》正式出版。這本電子書使用Storyspace軟件編寫,並通過軟盤發行。在此基礎上,美國索尼公司於1990年發明了Sony Data Discman,採用折疊造型,內置了3.5英寸屏幕,使用磁盤作為存儲介質,支持專有的電子書格式的音頻和文件數據,成為電子書閱讀器的雛形。此后,各種電子書閱讀器不斷涌現。
1998年,領英公司推出了Rocket eBook。這款電子書閱讀器看上去像是平裝書的延伸,擁有一塊支持背光的單色屏幕,可存儲最多1.6萬頁文字,電池壽命為17至33小時。同時,一些移動設備如Palm也成為人們閱讀電子文本的工具,早期的電子書出版商甚至為PDA開發了專用的電子書閱讀軟件。隨著液晶顯示(LCD)技術的發展,蘋果公司發布了iPhone、iPad,彩色高分辨率的屏幕、較小的體積、良好的使用體驗,使之成為電子書閱讀器的“領頭羊”。LCD技術具有廣闊發展前景,各國企業都爭相加強專利布局。目前,該領域大部分專利和核心技術都掌握在日、韓企業手裡。由於我國在液晶顯示領域起步較晚,在技術創新和專利申請量方面與國外仍有較大差距。
在LCD技術不斷演化的同時,電子墨水技術也出現在公眾視野。基於該技術的電子書閱讀器,也被稱為電紙書。電子墨水技術產生於2000年,由美國EInk公司發明,其專利主要集中在柔光平板大屏幕顯示顯像技術,這項發明對電子書的發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中國電紙書的專利申請主要集中在2010年, 相關專利申請主要集中在漢王科技、中興通訊、京東方等。與傳統LCD顯示屏的電子書相比,電紙書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續航時間長﹔二是運用反射式顯示,更接近傳統圖書閱讀習慣。2004年,索尼公司發明了首個搭載電子墨水屏的電紙書Librie,2006年又推出后續產品PRS-500,並推出在線圖書商店。2007年,亞馬遜進入電子書領域,發布了Kindle閱讀器。2009年,美國老牌書店巴諾公司推出Nook系列電子閱讀器,並提供在線下載服務,一時間電紙書產品紛紛涌現。同一時期,中國的電紙書市場也異常活躍,漢王科技、翰林、盛大等公司也研發並推出了一系列電紙書產品。
未來,隨著顯示技術的不斷進步,數字化圖書將在傳承歷史和人類文明方面發揮更大作用。(李俊霖)
音樂
數字無言 歲月留聲
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播,最開始依靠口口相傳、現場表演,隨后從唱片發展到卡帶、接著又從CD向MP3等其他類型不斷演變。從這一過程中不難發現,數字化技術的更迭發展使得“看不見、摸不著”的音樂逐漸變得隨處可聽,也使得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播更加多樣和便利。
留聲機和唱片在20世紀初傳入我國,在當時的上流社會掀起一陣通過播放唱片欣賞音樂、戲曲的熱潮。1980年11月,中國唱片總公司與美國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簽訂合作協議,中方向美方提供包括《二泉映月》等11首中國民族器樂曲在內的錄音母帶,美方以此在美國出版發行唱片,反響熱烈。
1928年,德國人F•弗勒姆首次將磁粉涂在纖維帶基上,並在德國提交了專利申請,后獲得授權,這是磁帶技術的一大創新。1958年,日本磁記錄技術開拓者永井健三發明了直到今天仍有實用價值的交流偏磁法,該件發明專利申請在日本獲得了專利授權。在中國,盒式錄音機進入家庭是在1975年左右。數據顯示,從1979年到1983年底,太平洋影音公司生產盒式磁帶1172萬盒,中國唱片公司生產1020萬盒,盒式磁帶很快便在我國市場形成了一股消費熱。磁帶的出現,大大加速了音樂在普通百姓中的傳播,為推動傳統音樂文化發揮了重要作用。
1976年,索尼公司研制成功第一張激光讀出型數碼音頻唱片(Digital Audio Disc,簡稱DAD)。隨后,其與飛利浦公司共同研制C型DAD。1979年,在雙方的努力下,小型數碼唱片CD研發成功,可以記錄無損的數字信號,並且能夠實現非線性播放。此后,隨著數字化技術的發展演進,存儲更為方便、容量更大的DVD隨之誕生。DVD光學讀頭的精度比CD光學讀頭的精度高,可以讀取更小的光點,極大地促進了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播。值得注意的是,在CD、DVD領域耕耘較早的飛利浦公司等,在研發伊始即同步進行了專利布局。在隨后的二十余年裡,以其為首的4C聯盟對我國DVD企業進行了多重打壓。
MP3音頻壓縮技術作為數字音樂格式的代表,誕生於1993年。該技術可以將一首容量很大的歌曲壓縮到幾兆,使音樂能夠在互聯網上快速傳播。2006年,MusicMarker公司推出一項依托音樂自動識別專利技術的音樂自動識別服務。該技術可以軟、硬件形式內置到便攜式媒體播放器上,可以在很短時間內將音頻記錄傳至MusicMarker在線服務進行識別,歌曲信息將很快被顯示出來。之后不久,MP4等視頻壓縮技術逐漸成熟,使得人們不僅能夠聽見傳統音樂,更能通過視頻直觀地“看到”傳統音樂所表達的思想和意境。
數字化技術的發展不僅促使傳統音樂文化的載體不斷變化,還能夠對傳統音樂文化予以保護和促進。在中國唱片總公司保存的13萬面唱片金屬母版和5萬條磁性膠帶中,其中近25%為極其珍貴的唱片模板孤品典藏,但由於歷史久遠以及受保存條件所限,這些珍貴的史料和經典珍藏可能面臨損毀的危險。為此,中國唱片總公司於2011年啟動了“中華老唱片數字資源庫”項目,對該批唱片統一進行數字化採錄。據中國唱片總公司總經理周建潮介紹,老唱片母版資源經數字化技術處理后,為數字出版與發行提供了音源質量與數量雙重保障。(胡姝陽)
電影
惟妙惟肖 繪聲繪影
電影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但究竟是誰發明了電影,卻眾說紛紜。有說是愛迪生,有說是盧米埃爾。相關資料顯示,1891年,愛迪生提交了一件名為“影像映出管和攝影裝置”的專利申請,這是“西洋鏡”電影的鼻祖。1893年,愛迪生發明了電影視鏡並創建了“囚車”的攝影場,這被視為美國電影的開端。此后不久,愛迪生成立了一家電影專利公司,並擁有16件專利。憑借這些專利技術,電影專利公司壟斷了當年美國電影的制作、發行和放映。
在愛迪生發明電影相關技術的同時,歐洲也在開始進行電影相關技術的研發。如1895年,法國有兩位名叫奧古斯塔•盧米埃爾和路易斯•盧米埃爾的兄弟,將照片映射在布幕上,吸引了大批好奇的觀眾,放映電影就此在歐洲拉開序幕。如今,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電影經過百年發展后,已向數字化方向邁進,進一步推動了文化的傳播。
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方面,電影也發揮著重要作用。拿西游記題材電影來說,1961年,電影動畫片《西游記之大鬧天宮》在國內上映。這部真正扎根、浸泡於中國傳統文化,並擁有中國民族特色風格的電影動畫,所帶來的不僅是視聽上雙重的享受與震撼,其輕重緩急的節奏念白、京劇般細致入微的一唱一打,堪稱是藝術與娛樂的完美結合。若定格在當時的技術水平,該電影的確可圈可點。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其中的畫面缺乏一些真實細膩感。
隨著時間的推移,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圖像數字處理技術被全方位地應用到電影制作中來。拿二維動畫的計算機制作來說,原先需要一幅一幅畫出來的連環畫,通過數字化技術可以先畫出來一幅,然后再用形象拷貝、動作修改和描線上色等方法,由計算機生成成千上萬幅畫。此外,還可以利用計算機輔助設計創造三維空間環境,進入三維運動的物體可以產生更加豐富的、甚至是現實生活中不存在的特殊場景。
電影數字化的革命在聲音方面也取得了突破。自1990年開始,電影逐漸實現了數字環繞聲場。應用數字環繞聲場技術,如一串鑰匙從桌子上往地上墜落,直至擊到地板,聽者都可以清楚地感受到鑰匙在空中清脆的響聲,鑰匙擊到地板的聲音感覺就來自聽者的腳下。
在數字化技術方面,美國好萊塢多年來憑借著雄厚的資金和數字技術軟硬件方面的實力,推出了一系列令同行望塵莫及的作品。面對席卷全球電影市場的好萊塢,中國電影在“與狼共舞”20年后,開始涌現“叫好又叫座”的國產片,步入量質齊增的新階段。2015年底的國產數字化動畫片《西游記之大聖歸來》就是一典型代表。該片的3D景深效果、畫面構圖、色彩調配、場景設計等數字化技術基本可以與好萊塢動畫電影媲美,成為當代國產動畫的新典范。
近年來,隨著數字化技術的研究成果不斷轉化,電影表現出來的傳統文化更加多樣,影片中的畫面更加細膩,聲音更加真實。不得不說,數字化電影為觀者帶來了全新的視覺和聽覺享受,讓觀眾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文化的滋養。(陳景秋)
電視
引人入勝 精彩綻放
電視的誕生是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電視作為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正在奇跡般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
據了解,關於電視的第一件專利產生在德國。俄裔德國科學家保爾·尼普可夫發明了一種叫作“電視望遠鏡”的儀器,並於1884年提交了專利申請。其在專利申請書中這樣寫道:“這裡所述的儀器能使處於A地的物體,在任何一個B地被看到。”一年后,該專利申請獲得授權。后來,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電視相關技術快速更迭,1946年美國第一次播出黑白電視節目。1954年,彩色電視試播成功。電視的出現,大大推動了文化的傳播。進入21世紀,數字電視技術更是推動了文化傳承進入新時代。
數字電視是指從節目採集、制作、傳輸直到用戶端都以數字方式處理信號的端到端系統。據了解,視頻數字化概念於1948年便被提出。經過多年技術研發與積累,為了便於國際間的節目交換,消除數字設備之間的制式差別和不同電視系統之間兼容的問題,1982年,國際無線電咨詢委員會(CCIR)提出了601號建議,確定以分量編碼為基礎進行編碼,作為電視演播室數字編碼的國際標准。該建議被認為是向著數字電視廣播系統參數統一化、標准化邁出的第一步。視頻信號標准的統一,為文化傳播的大規模普及提供了重要的媒介基礎。
在數字信號編解碼技術中,有一項關鍵的數據壓縮技術為公眾所熟悉,那就是靜像數據壓縮標准(JPEG)。JPEG包含有損壓縮和無損壓縮兩種基本壓縮方法。其中,有損壓縮是以DCT為基礎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壓縮方法,相關技術先進、有效、簡單、易於交流,應用更為廣泛。
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以數字壓縮技術為代表的圖像編解碼技術、數字通信技術得到迅速發展,圖像壓縮及集成電路技術的實用化,使數字圖像技術走向千家萬戶,也將各式各樣的文化內容輸出到每一個家庭中。
整體而言,美國在數字電視系統研究方面起步最早,1982年就成立了先進電視制式委員會(ATSC),1995年制定了ATSC數字電視傳送系統標准。上世紀90年代中期,美國在數字電視領域處於領先地位。歐洲在數字電視領域的專利申請量也始終穩步增長。1997年,歐洲研制、開發出DVB數字電視傳送系統標准后,相關數字電視專利申請開始不斷增長,並在2003年達到高峰,這充分反映出歐洲在數字電視領域的國際競爭力。
相比於國外,我國有關數字電視技術研發起步較晚,相關專利申請從2000年開始迅速攀升,2003年申請量達到218件,比2002年的91件增長了140%,呈現出跳躍式增長。2005年以后,我國相關專利申請量繼續增長,一度超過了美國、歐洲、日本。
隨著電視技術的發展,電視已經佔據了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位置。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內容提供平台,電視在文化傳播方面,正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陳 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