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莫用IP“炒冷飯”
《星球大戰:原力覺醒》正在中國熱映,票房收入不錯。作為又一部票房飄紅的“IP電影”,《星球大戰:原力覺醒》似乎再次印証了此類電影的價值。
“IP”即英文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縮寫,中文意為“知識財產”,“IP電影”則是指從一個著名“知識財產”開發而來的電影,這個著名“知識財產”可以是一本小說、一台話劇、一首歌甚至是一個人物形象。由此衍生出的IP經濟則是同一個版權框架下、生產不同類別文化產品的資本運作。目前,IP這個概念不僅是中國電影市場的“心頭好”,也是國外電影出品人多年來開拓電影市場的“法寶”。
放眼海外,成功的“IP電影”可分為三個類別:首先是經典重拍,即利用老電影積累的粉絲和口碑組織新團隊,啟用新明星,拍攝出新電影,重新席卷市場,例如《星球大戰》和007系列電影皆屬此類。第二類是小說改編,電影公司購買走紅小說的版權,然后憑借精良制作和廣告推廣吸引忠實影迷,例如《指環王》《哈利·波特》和《飢餓游戲》等系列電影。小說改編是IP運作中比較常見的一種形式,並不僅僅局限於院線電影,現在也越來越多地覆蓋了電視劇、網絡電影甚至手機視頻等領域。第三類是電視劇與電影的互動。電影一旦成功,其中人物即在觀眾中具備號召力,具有潛在經濟價值,於是衍生電視劇作為電影周邊產品便應運而生,例如《神盾局特工》《閃電俠》等電視劇便借助電影《復仇者聯盟》的成功上映得以拍攝播出。
在眾多IP鏈條“鑄造者”中,最成功非電影《復仇者聯盟》的出品方美國漫威影業莫屬。漫威的成功在於摒棄機械復制,重視不斷推陳出新的自我循環:一部超級英雄電影的成功帶動相關電視劇的拍攝,電視劇依仗優良制作和更廣闊的播出平台吸引更多關注,借此“綁定”更多粉絲,從而再推出下一部超級英雄電影。當超級英雄電影足夠多時,便形成了超級英雄聯盟,繼而拍攝新的系列電影。
無論小說、戲劇改編成電影,抑或電影改編成電視劇,本該是對同一題材不斷翻新的藝術創造。然而,當投資方發現一個成熟IP擁有穩定巨大的觀眾群並帶來巨大盈利時,事情似乎變了味道:買下一個版權,就意味著可以同時生產電影、電視劇、話劇等相關文化產品,沒有人再願意踏實認真地構思新故事、挖掘新主題,而是在不斷地炒作現有IP的“冷飯”,導致原創能力不斷流失,並且加重整個電影行業鏈的浮躁氣氛。
電影本是集商業性與藝術性於一身的“精神奢侈品”,當商業性被不斷放大之時,藝術性便愈發被商業利益所遮蔽。電影、電視劇IP的火爆背后,是原創生產力的匱乏,意味著影視文化行業在世界范圍內缺乏新鮮血液,資本正在侵蝕人類的想象力。
不久前上映的電影《神探夏洛克》聖誕特別版,盡管有英國廣播公司推出的系列電視劇打下的良好市場基礎,被中國影迷昵稱為“卷福”的福爾摩斯人氣也很高,但電影本身的質量還是難以令觀眾滿意。而《星球大戰:原力覺醒》參差不齊的口碑也說明,拋開此前星戰系列電影的“光環”,再好的IP如果重復太多,沒有基於原作的二度創新,不但很難吸引新觀眾,還會面臨老觀眾因電影質量不佳而流失的風險。
相比之下,反倒是新上映的電影《雲中行走》給了觀眾意外之喜。這部電影是根據雜技家菲利普·帕特的自傳改編,雖然也是IP電影,但能夠獲得觀眾認可的原因,卻並非仰仗自傳的“珠玉在前”,而是通過扎實的敘事鋪陳和巧妙的鏡頭語言,將3D技術完美地應用到刻畫人物內心世界之上。此外,電影對帕特堅持夢想、實現夢想的展現,頗能打動觀眾。可見,一部電影的成功,不僅需要內容和形式方面的實驗與創新,更需要能夠觸動人心的題材。
IP本身不是錯,對IP的誤用、濫用才是錯。電影行業需要良性循環,以IP產生的價值回報IP作者,激勵他們創造出更好的作品。因為能在浮華背后甘於寂寞的創作者也許比巨額投資更為重要,他們的創作是電影行業的一呼一吸,更是電影行業不斷向前發展的驅動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