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特低滲—致密油氣田開發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圖① 長慶油田特低滲透油氣田勘探開發先導試驗基地裡技術人員在討論自主研發的產品。
圖② 長慶油田工作人員正檢查天然氣長輸管線。
圖③ 長慶油田分公司西安岩心庫一角。經濟日報記者 齊 慧攝
1月8日,北京人民大會堂,長慶油田“5000萬噸級特低滲透—致密油氣田勘探開發與重大理論技術創新”獲得2015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在科技創新的最高殿堂裡,這個獎項彌足珍貴,來之不易。
與此同時,位於鄂爾多斯盆地的長慶油田也傳來好消息。由於技術創新打通特低滲—致密油氣藏滲流通道,形成低成本開發模式,剛剛過去的2015年,中國石油長慶油田生產油氣當量5480萬噸。這是繼2013年油氣生產當量突破5000萬噸之后,在這一高點上持續穩產的第三個年頭。
科技攻關創造世界奇跡
依靠技術創新,長慶油田的“傳家寶”煥發了光彩,造就了“超低滲”油氣田高效開發的世界奇跡,催生了世界級特大型油氣田
“這是我們長慶油田的‘傳家寶’。”長慶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副總地質師劉新社拿著一塊像磨刀石一樣的石頭,湊到記者的鼻前,“你聞聞看有沒有油氣的味道?我們這裡的油和氣,都是從這樣的石頭裡擠出來的”。
在中國石油長慶油田分公司岩心庫裡,記者看到像這樣的岩心樣本足有20多萬米,一米一格做好標記,被有序地陳列在七八米高的貨架上。
致密油是指夾在或緊鄰優質生油層系的致密儲層中,未經過大規模長距離運移而形成的石油聚集,是一種非常規石油資源,有儲層低孔低滲的特點。相較以往開發的特低滲、超低滲油藏相比,其成藏機理更復雜、孔喉更細微、填隙物含量更高、勘探難度更大。致密氣也是如此,屬於非常規天然氣的一種,也是我國儲量較多的天然氣種類之一。
目前,全球致密油氣開發最成功的國家是美國,其次就是中國。而中國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長慶油田。
“曾經長慶油田因油氣儲層非均質性分布和低壓、低滲、低豐度這‘三低’的先天缺陷,被世界知名能源咨詢公司判定為邊際油氣田,常規技術無法實現經濟有效開發。”長慶油田公司總經理助理張鳳奎回憶說。
但就是依靠技術創新,長慶油田的“傳家寶”煥發了光彩,造就了“超低滲”油氣田高效開發的世界奇跡,在鄂爾多斯盆地誕生了世界級特大型油氣田。
2008年,國務院決定加快把鄂爾多斯盆地建成我國重要油氣生產基地,以緩解石油對外依存度快速增長的壓力。中國石油統籌國內3000多人參與的產、學、研、用團隊,運用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組織20萬人參與油氣會戰,歷經6年的科技攻關,把長慶油田年產油氣當量從2007年的2000萬噸提升到5195萬噸,並在2014年達到5545萬噸,佔到全國當年油氣總產量的近六分之一。
在我國本土建成5000萬噸級油氣田,給保障國家能源戰略安全增添了重量級砝碼,提升了我國油氣對外合作的話語權。
技術突破實現“少井高產”
關鍵技術的突破,不僅大幅度提升了油氣田開發效益,還對成本控制產生革命性作用,使油田實現了從量到質的飛躍
蘇裡格氣田研發中心副主任韓興剛大學畢業就來到長慶油田工作了,“1997年長慶油田年產氣10億立方米,僅有靖邊氣田一個氣田。沒想到,十幾年工夫,2015年長慶油田的產氣量已經達400億立方米,蘇裡格也成為中國最大的整裝致密氣氣田”。韓興剛說,油田從量到質的飛躍,還要靠關鍵技術的突破。
“長慶油田創新的一系列特低滲—致密油氣成藏理論和勘探、開發主體技術,成功地解放了以前國內難以發現和無法動用的非常規低品位油氣資源。”長慶油田技術發展處處長趙勇介紹說。
在前期勘探領域,高精度地震勘探等新技術的創新應用,突破了黃土塬、沙漠找油禁區,掌握了尋找大型油氣藏的方法和手段。2008年以來,長慶油田累計新增石油探明儲量24.54億噸、天然氣探明儲量4.85萬億立方米,超過了前37年的總和。
“后期開採方面,鄂爾多斯盆地‘三低’油氣田能夠實現高效開發,關鍵在於壓裂、注水、水平井開發等一系列主體技術的突破。”油氣工藝研究院院長幕立俊介紹說。
僅在油田注水方面,由過去的超前注水,發展到溫和注水、分層注水、精細注水,讓油層獲得平穩充足的壓力,解決了儲層低壓問題。特別是針對儲層低滲透實施的壓裂技術研發應用,從直井、定向井,延伸到水平井分段壓裂、水力噴射壓裂和“體積壓裂”,在油氣層中開辟出盡可能多的裂縫,讓地下油、氣滲流通道由“羊腸小道”變成“高速公路”。
為改變油氣藏低豐度造成的低產現實,致力於水平井技術攻關,引導井眼軌跡橫穿儲層較直井增加數十倍,油井單井日產油從2噸上升6至8噸,氣田單井產氣量較直井增加3至5倍,長慶油田從“多井低產”邁進“少井高產”時代。
“關鍵技術的突破,不僅大幅度提升了油氣田開發效益,還對成本控制產生革命性作用。”趙勇補充說。
比如,井下節流技術的發明應用,讓蘇裡格氣田實現中、低壓集氣,建成的8600余口氣井,單井地面投資由400萬元降至150萬元,氣田整體地面投資比開發初期下降了50%。由此形成的以多類型氣井連續壓裂、井下節流、地面一體化集成技術為核心的致密氣藏立體開發+數字化管理模式,氣井產量提高30%,地面投資減少215億元。
數字化管理推進新型工業化
長慶油田在大規模油氣產能建設中推進技術集成創新,數字化管理讓長慶油田實現了由傳統石油工業向現代新型工業化的轉型
1月,平常的一天,西安。
長慶油田生產指揮中心工作人員輕點鼠標,對面牆上懸挂著的LED屏即刻顯現出各大站庫原油庫存動態、天然氣外輸實時變化乃至行駛在距離總部千裡之外油區道路上的車輛時速……
這是長慶油田數字化管理中很普通的場景。看似普通,其實意義很大,因為長慶油田千裡油氣區的4萬多口油氣井,千余座站、庫,數千公裡長輸管線的諸多生產、管理要素,全部集中在工作人員的鼠標控制之下。
“小鼠標hold住了大油田。”數字化管理讓長慶油田實現了由傳統石油工業向現代新型工業化的轉型。
“面對‘三低’油氣田開發投入大的客觀現實,長慶油田通過新技術的研發和規模應用,推進傳統油氣田生產、管理向新型工業化轉型,成為全國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最強的油田。”趙勇介紹說。
長慶油田在大規模油氣產能建設中推進技術集成創新,把油氣田開發的效益增長點從地下拓展到地面建設,將信息傳輸、數字控制、智能分析、遠程監控等領域的600多項先進技術,創新應用於油氣田建設、生產、管理關鍵環節,催生出低成本開發模式和高效率生產方式,化解了油氣產量快速增長與人力資源不足的矛盾,減少用工50%,勞動生產率提高1倍。
到目前為止,長慶油田員工總量仍保持在2000萬噸時的7萬人左右,緩解了“三低”油氣田開發的成本壓力,也對沖了油價下跌給企業經營帶來的困難。
“長慶油田形成的特低滲—致密油氣勘探開發關鍵技術,開創了我國非常規油氣田低成本開發之路,也為國內超過200億噸特低滲—致密油和21萬億立方米致密氣資源的規模有效開發,提供了可借鑒的技術儲備和低成本開發模式。”張鳳奎如是說。(經濟日報記者 齊 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