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運用大數據“基因算命”白血病治愈率
新華網台北10月30日電(記者李寒芳 吳濟海)台灣大學跨領域團隊結合基因檢測和大數據研究,“大海撈針”找出重要的基因標記,未來對確診病例隻需兩三個個小時“快篩”,就可推算白血病病人的治療后存活率,大幅提升“精准醫療”的精確度及可行性。
台大30日舉行記者會說明了這一成果。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田蕙芬、台大生醫電資所長庄曜宇等人組成的跨領域團隊,利用高通量生物晶片技術,分析台大醫院約300名白血病病患的血液樣本,在數百個微小核糖核酸與幾萬個基因中,發現重要的3個微小核糖核酸(miR-9-5p、miR-155-5p、miR-203)和11個基因可預測病人預后(治療后的存活率)。
庄曜宇表示,研究團隊據此建構兩套預測分數系統,檢測病人血液樣本並計算分數,分數越高代表風險越高,治療后的存活率也較低,醫師可依據病人狀況進行治療。費用從2萬元(新台幣,下同)降到1000-2000元,節省醫療資源和時間,未來還可用於健康檢查上。
田蕙芬表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患目前主要採化療和骨髓移植治療,如預測為低風險治療,才可以採取一般強度(標准化療)治療方式﹔如預測為高風險患者,臨床可直接採取高強度的化療,必要時再進行骨髓移植,治愈率約有6成。而若高風險患者未經化療直接骨髓移植,治愈率僅約1成。
她說,此專利技術目前已在台大醫院運用,將來可能技術移轉給生物科技業,再向衛生福利主管部門申請臨床試驗,推估三五年后就能擴及全台,造福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患。因白血病細胞會在全身流動,在標靶治療中對白血病的基因突變研究是最早進行的,這項大數據研究未來更有機會用在肺癌、食道癌、乳癌等固體腫瘤基因“快篩”上。
庄曜宇還對新華社記者表示,大陸因人口眾多,有關白血病的患者大數據庫也更龐大,台大非常願意與大陸相關醫療機構攜手進行這方面的研究,包括推廣精進大數據基因“快篩”白血病的應用。
(來源:新華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