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知識產權

讓科技人員的“指揮棒”不再唯一

2015年10月13日09:03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改革非常必要,將大大提高科技資源創新效率和創新動力、潛力和能力。”談及日前發布的《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院長李子穎印象深刻的是,《實施方案》中有關改革人才培養、評價和激勵機制的舉措,“這一點很重要,特別是應建立適合從事基礎和前沿技術研究人員的評價制度,解決我國原始創新不足的問題。”

  根據2012年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的調查,粗略估計,高校整體未利用的專利約佔82%。獲得專利之后未能進入產業化領域,出現了專利閑置或“沉睡”。雖已過去三年,但這份對部分高校專利實施情況的調查結果,仍能從某種程度上反映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現狀。究其原因,有一條就是目前高校科研考核評價中,技術轉移不屬於考核指標。

  此次出台的《實施方案》亮點突出,提出改革人才培養、評價和激勵機制﹔實行科技人員分類評價,建立以能力和貢獻為導向的評價和激勵機制﹔改進完善院士制度。

  今年2月,在參加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修正案草案分組審議時,華中農業大學校長鄧秀新分析成果轉化難的一個原因是,現在對科研人員的激勵辦法是“本子”“帽子”為主。“本子”就是科技成果獎,有了“本子”,科研人員可以申請各種頭銜,待遇就能上去,這導致部分科技人員削尖腦袋要去爭搶各種科技獎勵。

  而美國《史蒂文森—威德勒技術創新法》《聯邦技術轉移法》等明確規定,將技術轉移作為聯邦實驗室工作人員的一項職責,並與其績效評估挂鉤。

  從事基礎研究的學者也被考核“指揮棒”所困擾。

  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中科院院士、科技部原副部長程津培表達了自己帶某位博士研究生時的尷尬。

  這名博士在攻讀碩博學位5年間,做了“開先河的工作”,卻因沒有一篇第一作者署名的文章,曾一度拿不到學位証書。程津培擔心,將來像這樣甘願跟著導師忍受寂寞的學生,可能很難再招到。(下轉第三版)

(來源:科技日報)

(責編:趙竹青、馬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