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貨疑雲:美即面膜是國貨中華牙膏不是國貨--知識產權--人民網
人民網

國貨疑雲:美即面膜是國貨中華牙膏不是國貨

2013年08月20日08:58    來源:中國企業報     手機看新聞

消失或變身:那些被“外嫁”的日化品牌

與中國企業收購國外著名品牌所受到的歡呼相比,本土優質國貨被跨國公司收購的痛楚似乎被堂而皇之地忽視了——其中就包括那些中國人生活中曾經熟悉的日化品牌。

2013年8月16日,美即面膜被歐萊雅收購。在娛樂八卦永遠佔主流的社交網絡上,又一個本土日化品牌的“外嫁”未能引起過多關注。在或隱或現的嘆息中,大都指向了一種聲音:美即會不會成為下一個小護士?

記憶消失

在過去的十多年裡,演繹離去、表現消失,成為中國日化品牌的主要劇情。那些在遭遇外資收購后淡出公眾視線的本土日化品牌,帶走的不只是中國消費者曾經熟悉的產品,還有過往時光的生活記憶。

美即被收購消息傳出后,微博上的各方評論顯示,中國公眾對美即被收購后的前景不甚看好,因為此前的多次“實例”已經為美即的未來描繪了一個相似度很高的結局:消失,或者變身。

遺忘是品牌最大的敵人,顯然一些跨國公司深諳此道。在外資日化企業的中國戰略裡,其中一個重要內容叫做“收購”。此種手法被中國業內研究者稱為“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買”。

歐萊雅65億收購美即,是這家跨國公司的再次“出手”。類似的情景最早出現在10年前。2003年12月11日,歐萊雅宣布收購“小護士”,這是歐萊雅集團作為世界第一大化妝品公司在中國的首次收購行為。

在當時的背景下,“小護士外嫁歐萊雅”標志著國貨受到世界第一大化妝品公司青睞,因此被視為一種“品牌的提升”。然而,一個疑問也就此產生:“小護士”品牌是否還會繼續存在?

數據顯示,2003年時剛被收購時的小護士品牌是中國第三大護膚品牌,其認知度高達99%,市場份額達4.6%。十年過去了,如今小護士品牌在市場上幾乎銷聲匿跡。即便在向來“應有盡有”的淘寶網上,所能搜到的小護士護膚品數量也隻有區區100多件。

在小護士漸漸消失的十年裡,中國輿論對於歐萊雅收購為名、實為雪藏的質疑從未間斷。2009年3月,歐萊雅首次正面否認“雪藏”小護士。難得現身的歐萊雅中國總裁蓋保羅當眾承認收購小護士后“沒有做到預期發展的那樣”,但他認為“這是另外一回事”。

“到今天為止,絕對沒有說要消滅這個品牌,或者是雪藏它。”蓋保羅說。

和蓋保羅差不多的語氣和語句,也出現了其他跨國公司的類似聲明中。

小護士品牌的由盛至衰被公認為失敗的外資收購案例,同樣命運的還有其它知名國貨品牌。美加淨品牌極盛時期佔有國內市場近20%的份額。1990年,上海家化與庄臣合資,“美加淨”商標遂被擱置。4年后,上海家化花5億元收回美加淨商標,但已錯失了發展的寶貴時機。2011年,丁家宜被全球化妝品巨頭科蒂公司收購, 一年后,銷售額下降了50%。

在所有因收購而衰落的本土日化品牌中,“活力28”的命運最為唏噓。

90年代,活力28曾經紅極一時。“活力28、沙市日化”成為當時中國觀眾最熟悉的廣告語之一。1994年,活力28在全國濃縮洗衣粉市場的佔有率達到了80%。1996年,活力28與德國美潔時公司合資,隨即遭到“雪藏”。盡管在2003年初,活力28與德方提前解約,但顯然這是一種遲來的分手。在經歷了7年的雪藏后,此時的活力28已無活力。此后不久,企業停產。

2008年,一家新的活力28沙市日化有限公司揭牌成立,新公司目標是“重塑活力28品牌形象”。與曾經因外資收購錯過的17年相比,這樣的再度出發看上去既鼓舞人心又倍感辛酸。

國貨疑雲

在社交網絡上,美即被收購的消息還引發了另一種驚訝:原來美即是國貨?與之對應的是:原來中華牙膏不是國貨?由此順延下來的另一個疑問或許會是:原來黑人牙膏才是國貨……

類似的“意外”還包括中國家庭熟知的“孩兒面”兒童護膚品。很多人沒有想到其實它早已是外資產品。1994年,德國漢高公司收購擁有孩兒面品牌的上海可蒙公司,而漢高與可蒙之間的合作也是中國日化行業第一起外資並購案。

時至今日,在中國日化市場,國貨的身份正變得越來越不清晰。在超市的貨架上,琳琅滿目與“疑雲密布”並存,因為如果不仔細觀察包裝上的企業名稱,或許就會錯以為美即面膜是韓國制造而中華牙膏才是國貨。

“國貨疑雲”的制造者是強勢進入中國的外資日化品牌。以牙膏為例,如今,外資牙膏佔七成市場,本土品牌幾近消亡。

1992年,高露潔進入中國,隨后兩年中,聯合利華先后通過收購上海牙膏廠,獲得了“中華牙膏”品牌經營權。資料顯示,目前中國有百余家牙膏企業,寶潔公司的佳潔士、高露潔公司的高露潔、聯合利華公司的中華牙膏組成的“外資軍團”團目前佔據70%以上的市場份額。雲南白藥、冷酸靈、黑妹、藍天六必治、田七等本土品牌隻佔了剩下的30%市場份額。

不只是牙膏,舉目所見,中國本土日化品牌大多脫離中國身份、外嫁跨國公司,民族國貨搖身變為外資產品。

2007年10月,德國拜爾斯道夫公司收購絲寶日化塵埃落定,由此奠定中國洗發水市場的“兩寶一華”格局,70%的市場被寶潔、絲寶和聯合利華佔據。

2008年7月,美國強生宣布完成對大寶的收購,強生至此順利完成在中國市場的品牌延伸和渠道擴張。

業界人士稱,除上海家化旗下的品牌外,民族日化品牌幾乎“全軍覆沒”。許多昔日國貨都成了不折不扣的洋品牌。

本土品牌變身的過程中,正是外資品牌逐漸強大之時。

歐萊雅的“中國之行”是跨國公司佔領日化市場的縮影。1997年之前,中國公眾對歐萊雅並無印象。歐萊雅進入中國時最早只是在北京有一個蘭蔻的櫃台。如今的歐萊雅已成為中國市場上最知名的跨國企業之一,目前在中國共有16個品牌,覆蓋了大型百貨商店、超市、藥房等各種銷售渠道。

資料顯示,在中國化妝品市場,外資企業所佔的市場份額已接近90%。調查表明,目前外資日化巨頭幾近壟斷國內市場,從國內日化企業市場份額來看,聯合利華、寶潔、強生三家外資品牌在國內一二線城市市場佔有絕對優勢。援引該項調查,本土品牌在市場中往往隻能採取低價策略佔領中低端市場。目前,除少數本土品牌在洗手液市場和肥皂及洗滌劑領域較為領先,其它品類如洗發水、護發素、沐浴乳等領域短期內仍無法與外資品牌匹敵。

2013年,作為中國最大面膜品牌的美即被歐萊雅收購,意味著本土日化品牌尚存優勢的領域又將缺失一角。

在過去的十幾年中,這樣的劇情已經屢次上演。(記者 汪靜赫)

(責編:尹航(實習)、熊旭)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
  • 往日熱聞
  • 精彩博客